返回第304章 人心浮动,许攸之怨(1 / 2)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首页

指尖残留着触碰“乌巢”二字时的冰冷与灼热,我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在官渡前线的广袤战场和袁绍大营的重重帷幕之后疯狂奔驰。

乌巢的粮草是袁绍大军的物质命脉,一旦被断,物质基础顷刻崩塌。但这还不够……战争,从来不仅仅是粮草与兵甲的较量,更是人心的博弈。

一支军队,哪怕粮草充足、兵甲精良,若是内部离心离德,将帅失和,谋士相倾,那也如同沙滩上建立的堡垒,一个浪头打来便会轰然倒塌。

方才的震惊让我几乎忽略了信中其他同样重要的信息。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重新逐字逐句地审视这封来自北方的密信,试图从那些抱怨、试探和粉饰太平的字句中,捕捉更多袁绍集团内部的“杂音”。

目光逡巡,终于,在一处描述前线战局胶着、众谋士意见纷纭的段落里,我捕捉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以及伴随其出现的、一丝不易察觉却又分外刺眼的怨气。

“……战局迁延,胜负未分,主公焦心,然帐下诸将,或勇而寡谋,或谋而少断。审正南(审配)、逢元图(逢纪)等辈,虽忠心可嘉,然性狭量窄,党同伐异,屡进谗言,致军心不协。子远(许攸)数献奇策,或因耗费巨大,或因……唉,总之未获采纳。近日闻其颇有怨言,言语间……似有他意。子远智计,本为我军栋梁,若心生罅隙,于大局不利,当设法安抚,然……唉,积怨已深,恐非易事……”

许攸!许子远!这个名字像另一道闪电,划破了我思绪的夜空!

如果说淳于琼的“性烈嗜酒”为乌巢的物理防御埋下了隐患,那么许攸的“颇有怨言”、“似有他意”,则为袁绍集团的内部稳定,投下了一颗更具破坏力的定时炸弹!

许攸是什么人?那可是袁绍麾下资格最老、也最负盛名的谋士之一!早年便与袁绍、曹操相交,后来成为袁绍入主冀州的重要策划者。

他的智谋,在北方是公认的顶尖水准。这样一位核心智囊,竟然“心生罅隙”,甚至流露出“另寻出路”的意向?信中虽然语焉不详,用了“似有他意”、“恐非易事”这样含糊的措辞,但这恰恰反映了写信人(很可能是袁绍阵营中某个地位不低、但与许攸并非同一派系,甚至可能是对手的人)既想向上峰(或盟友刘表)警示这个问题,又不想把话说死、承担责任的微妙心态。

但对我而言,这已经足够了!信中提到了原因:“数献奇策……未获采纳”。这背后,恐怕不仅仅是战略意见的分歧。袁绍优柔寡断,好谋无断的性格是主因,但审配、逢纪等人的“党同伐异”、“屡进谗言”更是火上浇油!

我几乎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场景:许攸或许提出了某个耗资巨大但可能一锤定音的计策(比如奇袭许都?),却被袁绍因顾虑重重而否决;又或者,他的计策触动了审配、逢纪等“冀州本土派”的利益或权力,因而遭到他们的联手阻挠和诋毁。

许攸此人,素有才名,但也以贪财和恃才傲物着称。他的计策不被采纳,可能让他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而来自同僚的排挤和谗言,更是对他自尊心的巨大打击。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还有信中隐晦提及的“耗费巨大”。许攸贪财,会不会他的某些计策背后,也夹杂着个人的私利?或者,他因为贪财的劣迹,被政敌抓住了把柄,从而失去了袁绍的信任?

信中没有明说,但“贪财”这个标签,几乎是和许攸形影不离的。一个既贪财又觉得怀才不遇、功劳被抹杀、甚至可能因政敌构陷而身处险境的核心谋士……他的忠诚度,还能剩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