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1章 惊魂甫定,重读密函(2 / 2)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首页

我再次深吸一口气,这一次,气息悠长而平稳了许多。胸腔的起伏渐渐缓和,那狂跳的心脏也似乎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按住,虽然依旧沉重有力,却不再是方才那般失控的撞击。

重新睁开眼,目光再次落回那卷绢帛之上。跳跃的烛光,将上面的墨迹勾勒出一种诡异的轮廓。字迹略显潦草,似乎是在某种急迫或隐秘的情境下书写而成,但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分量。

我需要重读,仔仔细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审视这封密函。不是带着上帝视角去印证历史,而是作为一个局中人,一个手握着这张“王牌”的决策者,去冷静客观地分析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用词,甚至每一处可能存在的暗示或陷阱。

情报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爆炸性,更在于如何准确地解读和使用它。任何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的目光,如同最挑剔的鉴宝师,缓缓地、逐一地扫过那些熟悉的方块字。信中的语气……似乎并非直接出自许攸之口,更像是由某个接近核心、洞悉内情的人,模仿许攸的口吻或转述其意图写就?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内容的真实性。玄镜台的情报来源虽然隐秘,但一向以可靠着称,尤其是这种级别的绝密信息,必然经过了反复核验。

“……粮草囤积于乌巢,守备松懈……” 这几个字眼,清晰无比。“……子远心怀怨望,恐生异变……”

这更是直接点出了许攸的动机和可能采取的行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动机……构成了一份完美的情报闭环。

但这还不够。我需要思考更多。

这封信,是如何落到玄镜台手中的?传递过程中是否有可能被察觉?是否有可能是袁绍或曹操阵营故意放出的烟雾弹?(虽然可能性极小,但必须考虑到万一)。

信件本身的材质、墨迹,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记号?我的手指轻轻拂过绢帛的边缘,感受着那细腻而略带粗糙的纹理。目光在烛火下反复逡视,试图从那墨迹的深浅、字迹的顿挫中,捕捉到更多书写者当时的心绪和状态。

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烛芯偶尔爆出的“噼啪”轻响,提醒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可能性,都纳入考量的范围。震惊的情绪已经被强制压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近乎冷酷的专注。这卷绢帛,不再是带来惊骇的风暴眼,而是变成了一道极其复杂的谜题,一道关乎生死存亡、关乎未来走向的谜题。

而我,必须成为那个最清醒、最冷静的解谜人。只有完全理解了这封信的每一个层面,才能判断出它真正的价值,以及……我该如何利用它,为刘备,为徐州,也为我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夜色如墨,烛光如豆。我俯下身,凑得更近了一些,目光锐利如鹰,再次开始了逐字逐句的审读。这一次,我的心,已如古井深潭,沉静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