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绢帛,薄如蝉翼,却沉重得仿佛能压垮一座山岳。我的心绪已从最初的惊涛骇浪中勉强抽离,沉淀为一片深不见底的寒潭。
烛火依旧跳跃,光影在我脸上明明灭灭,而我的目光,则如同钉子一般,牢牢锁死在这份足以颠覆乾坤的密函之上。
方才,我已强迫自己冷静,将那些最扎眼的、关乎乌巢与许攸的字眼暂时搁置。现在,我需要通读全文,理解袁本初写下(或授意他人写下)这封信的完整意图,以及其中潜藏的、更为深邃的内幕。
我的视线,从信首那刻意模糊处理、仅能勉强辨认出是送往荆襄方向的抬头开始,缓缓向下移动。每一个字,都像是淬了毒的针尖,带着冰冷的寒意,刺入我的眼底,直抵内心深处。
“……官渡对峙,旷日持久,王师虽众,然操贼坚韧,其志未挫……”开篇便是对战局胶着的无奈承认。
袁绍的口吻中,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焦虑。河北雄主,坐拥四州之地,兵强马壮,粮草丰沛,本以为南下扫平曹操不过是摧枯拉朽之事,却未曾想在官渡这小小的渡口,被死死拖住,进退维谷。
字里行间,那份曾经睥睨天下的傲气,已然消磨了不少。但这,仅仅是开始。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内容,在后面。
“……今遣密使,通好刘景升。若彼能发兵南阳,袭扰许都,或出兵叶、宛,牵制曹军南线,则操贼必首尾难顾,吾大军可乘势破敌,克定中原……”
果然!虽然没有直接写明收信人就是刘表,但这指向性已经再明确不过。“刘景升”,正是刘表的字。袁绍,这位北方霸主,竟然真的在暗中联络荆州的刘表,意图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在曹操的背后狠狠捅上一刀!
一股寒意顺着我的脊椎骨悄然爬升。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联合,这其中蕴含的政治意味,更加令人心惊。袁绍此举,无疑是承认了单凭自身力量,短时间内难以击破曹操的防线,甚至可能……他已经预感到了某种不祥的兆头,开始为自己寻找后备的盟友和退路。
他向刘表许诺了什么?战后的利益分割?还是某种政治上的互保?信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那种隐晦的拉拢和期盼,显露无疑。
袁本初,终究还是放下了他那世家门阀领袖的矜持,向另一位汉室宗亲、地方大员伸出了橄榄枝。而这封信一旦落入曹操手中……刘表固然会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但袁绍后院失火、暗通款曲的行径,对其军心士气,尤其是那些忠于汉室、或是对袁绍本人能力持怀疑态度将领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然而,这封信的“诛心”之处,还远不止于此。在阐述了联络刘表的战略意图之后,信件的笔锋一转,开始隐晦地提及一些……内部的问题。
这些内容,或许是为了向潜在的盟友(刘表)解释为何战局不利,需要外援;又或许,仅仅是书写者在压力之下,无意识流露出的焦虑与抱怨。
“……奈何帐下诸将,意见相左,或主急战,或持稳守,纷争不休,迟误战机……”
我的手指微微一颤。这是在说郭图、审配等人与沮授、田丰之间的派系斗争么?果然,袁绍麾下谋士集团的分裂,已经严重到了连他自己都无法完全调和、甚至在密信中都要提及的地步。这种内部的不和,对于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而言,是何等致命!
“……粮秣转运,偶有不畅,督运之人,需加警醒……”
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却让我瞳孔骤然收缩!“偶有不畅”?恐怕不止如此吧!结合前面关于乌巢和许攸的信息,这简直就是在暗示整个后勤体系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