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热闹氛围还未完全散去,长安城中依旧洋溢着喜庆的气息。林瑶和苏清婉从城楼下来后,回到了宫中。虽值新春佳节,可他们心中对于大唐未来发展的谋划却未曾停歇。
次日清晨,林瑶便召集了朝中几位核心大臣,包括宰相李贤、户部尚书赵弘、礼部尚书周文彦等人,在御书房中商议新一年的政务重点。
“诸位爱卿,如今大唐盛世初现,百姓安居乐业,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新的一年,大家对朝堂政务可有什么见解?”林瑶目光扫视众人,率先开口。
宰相李贤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吏治改革初见成效,接下来应进一步巩固成果,完善监察体系,让廉洁奉公的风气在官场彻底扎根。”
林瑶微微点头,“李爱卿所言极是。吏治关乎朝廷根基,不可有半点马虎。”
户部尚书赵弘接着说道:“陛下,臣关注到,随着大唐国力增强,商业也日益繁荣。然而,如今的商业税收制度还有些混乱,不同地区标准不一,这既不利于朝廷财政收入的稳定,也对商人的经营造成困扰。臣建议,新的一年对商业税收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制定合理税率,促进商业健康发展。”
林瑶对此很感兴趣,示意赵弘继续说下去。赵弘便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提出根据不同行业、经营规模制定差异化税率,同时简化征税流程,杜绝地方官员随意摊派税收的现象。
礼部尚书周文彦也起身发言:“陛下,文化交流使团在西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唐文化影响力大增。臣认为,我们不应只局限于西域,还应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海外诸国。可派遣使者前往南洋、天竺等地,开展文化、贸易交流,进一步拓展大唐的国际影响力。”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林瑶认真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建议,不时与他们交流看法。经过一番深入探讨,林瑶心中有了初步的决策。
“李贤,吏治完善之事便交由你负责,务必在半年内拿出更详细的监察细则。赵弘,商业税收改革要谨慎推进,先在长安及周边几个商业重镇进行试点,确保万无一失后再推广至全国。周文彦,海外交流一事意义重大,你尽快筹备出使南洋、天竺的相关事宜,人选、礼品等都要精心安排。”
几位大臣领命而去,林瑶和苏清婉则继续留在御书房,商讨一些更为细致的事务。
“清婉,我觉得民生建设还需持续发力。虽说我们已经在水利、医疗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林瑶看着苏清婉,眼中满是对百姓的关切。
苏清婉点头表示赞同,“陛下说得对。我近日在思考,我们可以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如今大唐虽有不少学府,但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偏远地区的孩子很难接受良好教育。我们可以鼓励各地官员兴办私塾,朝廷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师资支持。”
林瑶眼前一亮,“这个想法甚好。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为大唐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此事就由你来牵头,尽快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堂上下一片忙碌。李贤带领着监察官员,深入研究各地官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更为严格细致的监察制度。对于官员的考核不仅局限于政绩,还包括品德、操守等方面,一旦发现有官员违反规定,立即严肃处理。
赵弘则在长安等地展开商业税收改革试点。他亲自带领户部官员走访各大商户,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和对税收的看法。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确定了一套合理的税收方案。新方案实施后,商户们的负担得到了合理减轻,同时朝廷的财政收入也稳步增长。
周文彦忙着筹备海外交流事宜。他挑选了一批精通外语、熟悉外交礼仪的官员和学者,组成了出访使团。同时,还准备了大量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唐特产作为礼品,以展示大唐的繁荣和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