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7章 兴盛、会师(2 / 2)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首页

大楚积攒了近五十年的内功后,所培养的英才,不计其数,早不是当初那个打下地盘,都没人来做官的偏远小朝廷了。

如今的大楚,可是堂堂正正的天下第一强国,甚至很快就将是九州唯一大国了。

这大势,如旭日高升,所有被裹挟在这光芒中的人,都跟着一起攀升到了天穹。

滚滚气运聚拢而来,如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带着楚国的国势,一日胜过一日。

就如这李长宇和宋瓒,哪怕想结党营私,却也不敢荒废国事,反而要继续努力办事,为大楚的崛起添砖加瓦,不断奉献。

这就是一个上升期的大国,对于人心思潮的影响。

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并为了这个希望,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

就在李长宇和宋瓒赶来面圣的路上,陆渊也收到了又一个好消息。

原本领军在山阳郡,与青玄子对峙交手的梁国名将燕云庆,在收到了大梁城破,梁帝殒命的消息后。

连夜就率军撤离了山阳郡,不敢在此有丝毫停留,生怕受到来自梁郡方向楚军的夹击。

青玄子早就知道了大梁的消息,对此早有预备,提前察觉了燕云庆的举动。

于是在梁军撤离的时候,率军突袭拦截。

五十万山阳郡的梁国大军,对此根本猝不及防,正在撤离的兵马被打的大败,被杀数万人。

余下大部还未撤离的梁军,也被楚军死死纠缠,难以安稳退去。

现如今还有四十万左右的梁军,被看死在了山阳郡,燕云庆领着他们在那里拼死挣扎,寻找着撤离的机会。

不过,山阳郡到底还没有被完全围死,主军也只是控制了该郡的西面和南面,北边和东边,还是处在梁国和徐国的控制之下。

所以,这四十万梁军如果真的想撤的话,还是能撤的。

只是在撤离途中,会付出多少代价,这可就难说了。

毕竟,青玄子带着几十万楚军,在后面跟着。

你要是据城而守,或者和楚军列阵而战的话,那或许不会落于下风。

可要是主动放弃了这些优势,选择仓皇而逃的话,楚军可不会放弃,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这么一路追过来,将那四十万梁军杀个片甲不留,都是寻常之事。

先前燕云庆想偷偷撤离的时候,可不就是吃了这个闷亏吗?

大几万人,丢在了撤离的路上,平白给楚军送成了无数功劳。

所以直接撤退,应当是不太可能的。

根据青玄子分析,燕云庆更大可能,是主动留下一部分人来断后。先守住后路,然后等主力部队撤走后,再带着后军逃离。

按这个办法来,梁军还是能撤走二十来万人的。

虽然比较巅峰时的五十万人,仅有一半兵马。

可这种大败之时,能保住一半人马,就已经不错了,哪还能奢求其它?

对于此事,陆渊也是较满意的。

能吃下山阳郡一半梁军,已经挺可以的了。

毕竟他的主要精力,也并不是在山阳郡上。

这个梁国突出来的部分,本来就注定要被放弃,楚军等着去接收就可以了,不必在此耗费太多兵力。

相对于此,陆渊更希望东路行营,把精力放在东边的营陵、胶东二郡上。

在八月中旬,和楚国谈好了条件的梁国使者,紧赶慢赶间,总算返回了郑国的朱虚城。

然后向郑国皇帝,提交了两国和议的结果。

虽然对于陆渊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感到极为憋屈,但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郑帝还是接受了这些条件。

于是在履行了条约,和楚国完成了对海阳郡的交割后,见楚军真的撤兵休战了,神武四十二年八月十七这天,郑帝郑廉正式传位太子,自己则宣布退位。

随后新上任的太子,在即皇帝位后,也立刻派出使者,把自己的嫡长子送来楚国,作为人质。

而在郑国执行了楚国的各项条件后,原本的豫州行营,也正是开始改组。

在留了九十万大军,驻守当地的豫州四郡后,黄玄重新组建了阳夏行营,领着剩下的六十万大军,就杀向了胶东郡。

只是胶东郡当地,也有七十万梁军驻守。

黄玄的兵马虽然更为精锐些,先天宗师的人数也更多,但梁军占据防守优势,也足以抵消这些差距了。

所以在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人数更多的梁军,自然在胶东战场上取得了优势。

黄玄的阳夏行营,虽然在那里打开了些许局面,但也只是占据了一府数县,连破开个口子都算不上,更别提深入该郡了。

想来也是。

想靠六十万人打下一郡,尤其是该郡后面,还有梁人的源源不断支持,这确实是个天方夜谭。

因此在了解了详情后,陆渊便下令,让豫州方面,把俘获的郑国俘虏、降卒,共计七十余万人,调往胶东郡。

有了这部炮灰的补充,多少也能协助黄玄,取得一些战果了。

最少,打下胶东郡南部沿海区域,完成向东突破的目标,应当是没多大问题的。

只要做到这点,阳夏行营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黄玄那边没了问题,剩下的就是青玄子所在的东路行营了。

东路行营这边,这段时间以来,也取得了不少战果。

上个月全取任城郡,现在又即将夺下山阳郡,收获也算极大了。

不过相较于这两处的胜利,此路行营真正的目标,还是向东打通营陵、胶东两郡,与东边的阳夏行营取得联系,让两路行营成功会师。

这个本来就是去年第一次北伐的目标,结果因为种种原因,使得去年未能达成目的。

今年第二次北伐,各方进展极大,不仅豫州方向,取得了重大战果,在青州这边,梁国也被打的大残了。

尤其是在大梁取得大胜后,梁国更是一蹶不振,失去了最后一股机动力量。

此时正是趁势进取,夺取营陵,和黄玄在胶东郡会师的大好良机。

因此,在大梁这边战事结束后,陆渊除了让青玉子领兵北上东平郡外,在梁郡这边留了一部兵马防守后,就又调了五十万大军,补充给了东路行营,用以接替防守该路行营掌控区域的治安。

而东路行营的本部兵马,则被聚集起来,凑了八十万人,从任城郡方向,向东杀进了营陵郡。

梁国在营陵郡的守军,只有五十万人,其中先天宗师更是只有三位。

在经过连年战争后,原本先天宗师七十余人的梁国,也在不断的战争中,损耗尽的底蕴。

到了今年第二次北伐时,梁国的先天更是只剩下了四十多人。

而这些先天宗师,又分别集中在了梁郡,山阳郡,以及胶东郡三个战区中。

但如今,这三个战区,要么被楚军歼灭,要么被楚军进攻,自己都自顾不暇了。

这种情况下,其它方向防区留守的先天宗师,自然就极少了。

营陵郡就是如此。

所以此时面对东路行营的进攻,纵然本郡的守军兵力足够,可在高层战力上,却陷入了极大的劣势。

两边才交战数阵,梁军便被打的大败,东边的防线直接破开了一个缺口。

楚军得以长驱直入,杀进了营陵郡的腹地。

而本地的梁国守军,则只能在接连的惨败后,不断向北退缩,主动让开了南部防线,以及防线里的府县。

短短十余日间,东路行营就完成了目的,一路向东突破,杀到了胶东郡。

也正是这时,黄玄靠着炮灰堆砌,也打通了向西的道路。

两路行营成功在两郡边界上,取得了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