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梁城有些残破了。”
新任大梁尹宋瓒和梁郡守李长宇,骑马走在街上,穿过了一条条街巷,看着那啊,被拆除了不少的屋宇街道,不由摇了摇头:“也小了不少,得扩建一些。”
宋瓒原先的官职,是巴陵少尹,也就是巴陵尹的副手,官居从四品。
这一次大楚准备迁都大梁,京畿移往此处,便继续一个有着丰富处理京师事务的能吏出马。
于是,担任过巴陵这座人口三百万大城少尹宋瓒,就被选中,紧急连拔两级,升任了从三品的大梁尹。
可谓是破格提拔了。
至于原来的巴陵尹,旁边的梁郡守李长宇就是了。
这位也是官运亨通,借着这次北伐的运势,在北边大量郡县需要新官员赴任的情况下,由从三品的巴陵尹直升正三品的梁郡守,算是正式步入封疆大吏的范畴了。
而类似两人的事迹,在楚国境内,可谓是不断发生。
毕竟这两次北伐,楚国算上完整和不完整的郡,一共拿下了十六个。
等于是一下空出来三十二个高级文武官位,如果算上次一级的辅官,那数量就更多了,高级官位直接破百。
这么多的位置,比原来楚国所有官位,翻了一倍还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你说说,有了这么多位置,对于楚国一众眼巴巴望着,在现有位置上熬了不知多久,想要继续往上爬的官员们,是多大的诱惑。
大量的官员,就借此机会,完成了低级官员向中级官员,中级官员向高级官员,辅官向主官,地方官向京官的阶级蜕变。
宋瓒和李长宇,就是楚国官员内部,晋升浪潮里的两个幸运儿。
“扩建的事情不急,大梁城到底是以前的天下第一城,巅峰的时候,城内外居住了两百万人,底子还是不错的。
虽然这两年的战争,因为围城的缘故,有不少民宅被拆除了,用来当做木石物资。
但剩下的屋子,整理一下,还是够百万人住的。”
李长宇听了自己这个昔日下属的话,能理解对方新官上任,急切想作出一番功绩的心思,可现在确实不是大兴土木的时候,不由摇头说道:“朝廷这次发来大梁和梁郡的楚民,总数也不过一百二三十万。
其中有八十万人,要分到梁郡地方各县,能安置到大梁的,顶多不过四十万人罢了。
就这点人,城内随便收拾收拾,就能安置下来了,哪还要再行扩建。
现在梁郡初下,梁国未灭,青州未定,陛下来年的精力,肯定是放在第三次北伐上的。
届时又是数百万大军的调动,不知要靡费多少钱粮,征发多少的人力。加上移民之事,哪还有余力来供我们修缮大梁,扩建新城。
我们当务之急,是为陛下稳定大梁和梁郡,让迁徙来的楚民在此扎下根来,成为北伐大军的稳定后方。
只需做到此事,你我二人,便就功劳在身,日后部阁有望了。”
李长宇意味深长的看着宋瓒,提点着这个后辈。
作为同为京官出身的两人,又先后担任了大楚的都城尹,他二人可谓是天然的政治盟友。
尤其是现在,宋瓒经过破格提拔后,品级已经比起他这个封疆大吏,也只差了一级了。
两人都是三品官,迈入了朝中高官的行列。
而高官在往上,除了封疆大吏外,就只有京城各部,来自于阁中宰相了。
京城首官、封疆大吏,固然威风八面,独掌大权,让人艳羡。
可一地一城之首,又哪比得上天下之首?
唯有坐到各部尚书、各寺衙正卿的位置,掌管一国方面之权,乃至进阁拜相,直接掌管一国之权。
方为大丈夫,不负这官场走一遭。
各寺衙正卿,不过从二品衔;各部尚书,不过正二品衔;入阁宰相,还是正从一品衔。
李长宇现在已经是正三品了,宋瓒则是从三品。
两人距离以上的部阁高官,也就只差了那么一线而已。
若是能抓好现在的机会,在天子眼前努力表现一下,拿个好印象,再凭着这份功劳,想要直升中央,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大好前途就在眼前,功劳唾手可得,李长宇怎么可能不上心,不重视?
所以看着宋瓒想要搞事,平生波折,立刻就站出来阻止了。
他们两个一个是大梁尹,一个是梁郡守,管理的区域都在京畿,彼此间的联系,可谓紧密无比,不分彼此。
就如宋瓒方才说的,想要修缮大梁城,并且进行扩建,这修缮的钱粮哪里来,征发的民夫从哪来?
还不是从他治下的梁郡出吗?
不然指望其他郡守,谁乐意自己出人出钱,给你一个大梁尹挣功绩,真当我是冤大头吗?
有那人力物力,我留着发展自己地方,自己捞功绩不爽吗?
因此,除非是皇帝亲自下命,要扩建大梁城。
否则就宋瓒一个大梁尹,哪来的资格动用天下物力,为自己谋利。
甚至,这事还不能他主动提,不然哪怕皇帝采纳了,他这个首倡者,也是得罪人的。
各地受到利益损害的官员,都会怨恨宋瓒,这对于对方未来在官场上的发展,可是大为不利的。
孤臣虽然受皇帝喜欢,经常拿来当刀子,对官场进行整治改革。
可若是能有选择的话,有哪些个人愿意当孤臣的?
在官场上,振臂一呼,无数同僚响应,做个清流领袖,这不爽吗?
不过在这年月,清流也确实不好做。
皇帝的刀子,可比文人的嘴,利得多了。
但就算做不成清流,做个八面玲珑的官场不倒翁,混个几朝元老,这也是极好的。
“李公所言甚是,职下初登高位,险些被欢喜蒙蔽了心神,做出错事了。”
宋瓒能做到如今位置,自然也不是个蠢的,被稍稍提点,瞬间就醒悟了过来,连忙向自己的老上司行礼道谢:“李公乃我前辈,这些年随公任职,瓒受益良多,心中不胜感激。
今后李公但有所命,书信一封,瓒绝不推辞。”
对于自己老上司的想法,宋瓒当然看得出来,这时就借着由头,表达了自己亲近的意思。
官场嘛,互结朋党,经营派系,本就是常理。
现在李长宇官运亨通,只要做好这任郡守的差事,一个侍郎位置是少不了的,眼看着就要升入部阁了。
有这么一位前辈在,等日后自己资历熬够了,想进朝廷发展的时候,对方拉自己一把,可不就轻而易举了吗。
“哈哈,慎言。”
见自己老下属如此识趣,李长宇哈哈一笑,随后又提醒道:“我等都是陛下之臣,为的是替天子办事。大家都是听陛下的话,哪有听命于我的。
切记,以后这话不许说了。”
宋瓒连连点头:“李公说的是,我们都是为天子办事。”
李长宇嘴角微笑,摆了摆手:“好了,这大梁城看也看过了,你我心中都有数,现在该去进宫面见陛下,述职问策了。”
两人都是刚从南方巴陵调来,进入大梁还没两天,报到之后,等了三日,今日才是入城面圣的时间。
他们知道,那等的三天时间,就是给他们观察自己辖区的时间。
这三天时间里,自己就要总结出一套治理方针来。
先别提这方针靠不靠谱,一套可行方案,你是得要拿出来的。
不然天资如何信任你,能够治好这大梁,治好这梁郡?
方案有问题,日后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慢慢修改。
可要是拿不出方案,这就纯粹是态度和能力问题了。
今日面圣,不给个满意答卷,这到手的位置,都可能要跑了。
想当官的人,多了去了。
之所以轮到他两人,来当这梁郡守和大梁尹,也只是他们合适而已。
可合适,并不代表没有人能取代,这点必须要有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