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热火朝天讨论时,一直安静作画的林晓突然放下画笔。她的素描本上,原本勾勒的山水轮廓被新的构思覆盖:画面中央是背着书包走向大山的姚小雨,她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两侧是绽放的菊花和翻卷的书页,远处山峦间隐约可见一所崭新的学校,红旗在风中飘扬。"我要把这幅画送给小雨,就叫《传承》。"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爷爷的精神,一定会在那些孩子身上延续下去。"
三天后,姚家小院被重新装点成温暖的回忆殿堂。屋檐下悬挂的青花瓷瓶里插着洁白的菊花,花瓣上还凝着清晨的露珠;老藤椅上摆着爷爷的旧收音机,循环播放着《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熟悉的唱腔在院子里回荡。社区文化队的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中的快板打得啪啪作响,精彩的表演引得众人阵阵叫好。
姚小雨抚摸着堆满长桌的旧书,指尖触到扉页上爷爷苍劲的字迹:"读书明理,知行合一"。这些书有的封面已经磨破,有的内页贴着爷爷做的书签,但每一本都承载着他对知识的热爱。"这些书就交给你了。"杨瑶将捆扎整齐的书册递给她,绳子上还系着一个红色的祈福结,"记得让孩子们在空白页写读后感,等你回来我们办个分享会,听听他们的收获。"
林晓捧着未干的油画走来,亚麻布上的颜料还散发着淡淡的松节油清香:"画的背面留了空白,等你支教结束,让孩子们把梦想写在上面。"她轻轻指着画中远方的学校,"说不定未来的大画家、科学家,就在这些笔迹里。"
雪灵突然举起相机连拍,镜头里姚小雨抱着书册站在菊花丛中,阳光为她镀上一层金边,脸上洋溢着坚定而温暖的笑容。"完美!这张绝对是摄影展的压轴作品!"她转头对众人,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说起来,我正和艺术馆谈合作,等小雨支教回来,咱们办个跨界展览,把教育成果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教育的希望!"
这个提议让杨彦若有所思。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网格笔记本,用钢笔开始记录:"或许可以开发配套的线上展厅,运用VR技术让孩子们的作品"走出"大山。我认识的科技公司能提供设备支持,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让城市里的孩子和山区孩子在线交流......"
"那就说定了!"林悦兴奋地拍手,手机屏幕上已经新建了一个名为"支教项目协作组"的群聊,"等软件上线,我们在首页开个"姚爷爷读书角"专栏,定期更新孩子们的学习动态、读书心得。"她突然想起什么,转头看向姚小雨,"你支教期间可以用软件做个实验,对比智能教材和传统教材的教学效果,这些数据对软件优化很重要。"
暮色渐浓时,院子里燃起了温暖的篝火。木柴燃烧时发出噼啪的声响,火星如同金色的蝴蝶在夜空中飞舞。姚小雨坐在爷爷常坐的藤椅上,望着跳动的火苗,从帆布背包里拿出一个深蓝色笔记本,封面上印着"支教计划"几个字:"这是我列的支教计划。除了正常教学,还想组织读书会、科学小实验、作文比赛......"她的声音渐渐坚定,目光望向远方的山峦,"我要让那里的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但知识能带他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杨燕往火里添了根木柴,火焰顿时窜高,映亮了众人的脸庞:"需要什么尽管说,我们都是你的后援团。"她转头看向杨瑶,"你不是认识教具厂的人吗?看看能不能捐些实验器材,显微镜、天平之类的,让孩子们也能感受科学的魅力。"
"包在我身上!"杨瑶立刻摸出手机,在通讯录里快速查找,"我还能联系文具品牌,给孩子们准备新学期的书包、文具。对了,我认识的儿童读物出版社,说不定能捐赠一批适龄图书。"
雪灵已经开始在社交平台编辑文案,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击:"招募!为山区孩子的梦想助力......"她展示手机屏幕,上面已经罗列了详细的物资清单,"上次摄影展的赞助商说愿意提供物资,我再发动下粉丝,争取凑齐孩子们需要的所有东西。"
林晓突然起身,从屋里抱出一个印着美院logo的纸箱,里面整齐码放着彩色绘本:"这是我和美院同学画的科普绘本,原本打算义卖,现在都送给孩子们。"她翻开一本《昆虫记》绘本,精美的水彩画中,蝴蝶的翅膀上甚至能看到细腻的鳞片纹理,"希望这些画能点燃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知道,知识可以很美。"
夜渐深,篝火渐渐化作暗红的炭,温暖的光晕依然笼罩着小院。姚小雨坐在藤椅上,翻开新笔记本,在扉页郑重地写下:"爷爷,我要带着您的书,去点亮更多人的梦想。"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是爷爷在天上温柔地注视着她。
此刻,城市的另一端,林悦的办公室里,团队成员正围在会议桌前,为公益软件的最后测试激烈讨论;杨彦的实验室中,技术人员正在反复调试智能教学设备,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雪灵的工作室里,摄影展策划案已经修改到第七版,墙上贴满了构思草图。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灯火,因为同一个约定而有了温暖的联结,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远方的银河,为乡村孩子们的未来,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