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7章 玄德之心,仁义之缚(1 / 1)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首页

烛火又一次跳动,将我的思绪从对玄镜台暴露的担忧中拉回,聚焦于那个让我决定不将密信呈上的更深层原因——玄德公本人。

并非我不信任玄德公的品格,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太了解他,我才深知,将这封信交给他,很可能不是明智之举。

玄德公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能聚拢人心,靠的是什么?是那面高高飘扬的“仁义”大旗。匡扶汉室,解救黎民,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宽厚待人,信守承诺,是他行走天下的准则。这份“仁义”,是他最强大的武器,也是他最本质的底色。它吸引了关、张二位义弟的生死相随,赢得了无数士人百姓的拥戴,甚至让曹操这等枭雄也对他另眼相看,时常流露出又敬又忌的复杂情感。

然而,成也“仁义”,缚也“仁义”。这面光辉的旗帜,在凝聚人心的同时,也给他戴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它规定了他行事的界限,塑造了他决策的模式。面对这封来自袁绍核心圈层的密信,这封充满了背叛、阴谋、算计,指向一场可能决定天下走向的奇袭的信件,玄德公会如何反应?

我几乎可以想象得到。当他看到信中提及许攸可能因私怨而背叛旧主时,他的第一反应,恐怕不是欣喜于机会的降临,而是对这种“不忠”行为的鄙夷。玄德公自己就曾几度易主,但他总能找到“大义”的支撑,而许攸的行为,在他看来,恐怕更多是源于私利和怨怼,这与他所信奉的道义是相悖的。

当他读到乌巢粮道的致命弱点,以及利用这个弱点可以一举摧毁袁军命脉时,他或许会意识到其巨大的战略价值。但是,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内心的挣扎。这等于是要通过一场近乎“偷袭”的手段,利用敌营内部的矛盾,去焚毁数十万大军赖以为生的粮草。

这在讲究堂堂正正、不屑诡谲手段的玄德公看来,是否过于阴狠?是否“不仁”?会不会有损他苦心经营的仁德之名?

更何况,他现在名义上还是袁绍的盟友。虽然双方关系微妙,甚至可以说是互相利用,但至少表面上,他们还共同扛着对抗曹操的大旗。

将这封信交给曹操(或者暗示曹操),等同于彻底背叛了这份脆弱的盟约。玄德公会愿意为了一个尚不明朗的战略利益,而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吗?尤其是在他如此看重自身声誉的情况下?

我几乎可以断定,即便玄德公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份情报的价值,他也极有可能会陷入长时间的道德挣扎和犹豫之中。他会反复权衡利弊,思量道义,甚至可能想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但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之事?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

官渡前线的战机,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袁绍军粮草的虚实,许攸心态的变化,都可能在旦夕之间发生逆转。

这份情报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及时”和“精准”。任何一丝一毫的犹豫和拖延,都可能让这价值连城的情报变成一堆废纸。

我不能,也绝不敢,将这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关键,寄托在玄德公那难以预测的“仁义”权衡之上。

我敬重他的仁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将决定未来命运的赌注,压在他的道德洁癖上。玄德公的心,是光明的,是向往着大道和正义的。但也正因如此,他或许无法坦然地直视这柄来自黑暗深处的、沾染着背叛与阴谋的匕首,更遑论毫不犹豫地挥舞它,去刺向敌人的要害。

这不是对玄德公的否定,而是基于对他性格深刻理解后,做出的最冷静、最现实的判断。将这烫手的山芋交给他,不仅可能因为他的犹豫而错失良机,让情报彻底失效,甚至可能因为处理不当,反而将他自己和我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比如,万一他选择向袁绍“坦诚”以示清白?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这条路,同样走不通。

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冷的桌面,发出的轻微声响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排除了玄德公,那么,剩下的选择,就更加清晰,也更加……危险了。那么,剩下的选择,似乎就只有……目光,再次越过窗棂,投向那片被夜幕笼罩的、更加广阔也更加黑暗的北方大地,投向了那片正在进行着殊死搏杀的官渡战场,投向了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