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0章 惊天之秘,呼之欲出(1 / 2)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首页

书房的门在我身后轻轻合拢,最后一道细微的“咔哒”声消散在寂静的空气里。石秀已经退下,整个院落再次恢复了它深夜应有的沉寂。此刻,这方寸天地之间,只剩下我,跳跃的烛火,以及书案上那只散发着冰冷气息的乌木密匣。

万籁俱寂,唯有烛芯燃烧的噼啪声,以及我自己清晰可闻的心跳,沉稳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我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牢牢锁在那枚暗红色的“袁”字火漆封印上。它像一只沉睡的凶兽之眼,冷冷地注视着我,守护着匣中那足以撼动天下的秘密。

我伸出手,指尖再次触碰到那冰凉光滑的乌木表面。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波澜。无论里面是什么,是龙潭还是虎穴,是机遇还是陷阱,这一步,终究是要踏出去的。

我没有立刻试图撬开封印。多年的危险生涯让我养成了极致的谨慎。我先是仔细检查了匣子的接缝,确认没有被二次动过的痕迹。然后,我走到书房一角的暗格处,取出了一个小巧的工具匣。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形态各异的金属工具,有细长的探针,有薄如蝉翼的刀片,还有专门用于处理火漆和蜡封的小型加热器皿。这些,都是玄镜台的“工匠”们为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而精心打造的。

今夜,我选择了一柄极其纤薄、锋利异常的银质小刀。它的刀尖细如毫芒,是专门用来在不破坏封印主体的情况下,从边缘小心切开封蜡的。我需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这枚封印,或许将来还有用处。

屏息凝神,我将密匣置于烛光下最亮的位置。左手稳稳扶住匣身,右手握紧银刀,手腕悬空,只用指尖最细微的力量控制着刀锋。刀尖轻轻抵住火漆封印的边缘,那里是蜡与木材结合最薄弱的地方。

冰冷的刀锋触碰到凝固的火漆,发出一丝几乎微不可闻的“呲”声。我的动作极其缓慢,如同最精细的雕刻师在处理一件稀世珍宝。汗水,不知不觉间已经浸湿了我的额头,顺着鬓角滑落,但我浑然不觉。全部的心神,都凝聚在了这方寸之间。

刀锋沿着封印的边缘,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弧度,一点一点地切入,分离。火漆坚硬而脆,稍有不慎便会碎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刀尖下传来的细微阻力变化,并随之调整着角度和力道。

终于,随着最后一点连接被切断,一声极其轻微的、如同冰裂般的“咔嚓”声响起。火漆封印与匣盖彻底分离,被我用刀尖小心翼翼地挑起,放在一旁的白绢上。封印的主体,包括那清晰的“袁”字和云纹,完好无损。

密匣,终于可以开启了。

我的心脏似乎漏跳了一拍。将银刀放回工具匣,我用手指轻轻搭在匣盖的边缘,稍一用力,只听“吱呀”一声轻响,匣盖应手而开。

一股混合着陈旧木材、特殊墨香以及某种淡淡药草(或许是防蛀防腐之用)的气息扑面而来。匣内铺着一层暗黄色的软缎,中央静静地躺着一卷东西。

不是我想象中的竹简或木牍,而是一卷绢帛。

那绢帛卷得很紧,两端用细小的乌木轴固定,中间系着一根暗红色的丝线,丝线上还挂着一枚小小的、同样材质的蜡丸封印,上面只有一个更小的、模糊的印记,似乎是传递者或制作人的标记。

我小心翼翼地取出绢帛卷,入手感觉质地极好,轻盈而坚韧,显然是上等的贡品。解开丝线,捏碎那枚小蜡丸封印——到了这一步,保全它已无意义。

随着我的手指捻动,绢帛缓缓展开。

借着烛光,我看到绢帛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米黄色,上面是用极细的墨笔书写的小字,字迹工整严谨,带着一股森然的法度,绝非寻常文书可比。这书写方式本身,就透着一股绝密的气息。

我的目光,落在了绢帛的最右端,也就是内容的起始之处。

仅仅是第一行字,映入眼帘的瞬间……

“嗡”的一声,我的大脑仿佛被重锤狠狠击中,瞬间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