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4章 外星巨兽(上)(1 / 2)地球不屈:混沌秩序首页

新美利坚,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凛冽的秋风卷过伊利湖畔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硝烟与工业废气混合的刺鼻味道。

仅仅在半个月前,新美利坚武装力量在加拿大境内那场惨烈的多伦多绞肉机战役中取得的决定性大捷,如同重锤般狠狠砸在了加州共和国的战略部署上。

这场胜利,不仅粉碎了加州共和国试图从西北两路夹击新美利坚工业心脏地带的钳形攻势构想,更极大地提振了东海岸武装力量的士气。

在那场多伦多血战中,居功至伟的新美利坚陆军第四步兵师——一支在内战爆发后由东海岸国民警卫队和部分忠于联邦的职业军人紧急重组的精锐力量,即便在此刻也并未停歇。

他们如同高效的战争机器,已经接连肃清并控制了多伦多周边数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卫星城镇,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地切断了盘踞在底特律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间加州共和国两支孤立部队的陆路联系与协同可能。五大湖地区的战略天平,暂时向新美利坚倾斜。

然而,胜利的喜悦无法掩盖残酷的现实,本就因全球化浪潮和产业转移而饱受“铁锈带”之苦、呈现结构性空心化的前美利坚合众国,在遭遇这场毁灭性的、将国家撕裂成数块的内战浩劫之后,其本土残存的工业基础与制造业能力更是雪上加霜,几近崩溃。

许多在昔日“世界工厂”时代能够如同流水线般昼夜不息、以天文数字按天生产的海量军用及民用物资,如今全都因为生产链断裂、资源匮乏和战时严格管控而产量锐减,变得极其稀少且珍贵。

讽刺的是,在这片曾经引领全球科技浪潮的土地上,如今单单一架配备了高解析度光学镜头与热成像传感器的、由中国或是新欧盟生产的侦察无人机,就已经能在充斥着投机者与间谍的地下黑市里卖出足以令人咋舌的天价。

因此,除了少数几种技术相对较为简单、尚能依靠残存工厂勉力维持自给自足的武器装备,如部分单兵武器、主战坦克和三四代战机,新美利坚与加州共和国双方,在更先进、更复杂的武器系统以及关键零部件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装备缺口。

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那些在旧日秩序下曾称兄道弟、如今却各怀鬼胎的“昔日盟友”,或是那些抓住机遇、试图在乱世中渔利的第三世界军事工业国家。

万幸的是,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巴拿马运河,至今仍牢牢掌控在新美利坚海军手中,正是依靠这条黄金水道,他们才得以绕过加州共和国在太平洋沿岸的海上封锁,勉强从诸如统一的半岛、军工产业异军突起的印度,或是新欧盟等地,重新采购到一部分急需的武器装备与战略物资,如同给一个濒临失血休克的巨人进行着杯水车薪的输血。

虽然新美利坚的处境已是步履维艰,但他的主要对手——那个占据着富饶西海岸、一度被认为胜券在握的加州共和国,其境况却丝毫不比他好到哪里去。双方都如同两个身患重疾的巨人,严重依赖外部力量的“输血”才能勉强维持住漫长而残酷的战线,避免彻底崩溃。

一些独立的军事分析员甚至在网络论坛上尖锐地指出,这场旷日持久、看不到尽头的北美内战之所以迟迟未能分出胜负,其核心原因并非双方意志多么坚定,而是内战的双方都早已丧失了给予对手致命一击的战略决胜能力。

他们就像两个体型庞大如山岳的巨人,手中却各自只攥着一根脆弱不堪、早已腐朽的藤条(或是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棍),在广袤的北美大陆上互相徒劳地抽打。每一次击中都带来痛苦与流血,却始终无法真正置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消耗战,一场比拼谁先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缓慢而绝望的死亡竞赛。

在这片混乱与绝望的背景之下,位于纽约州北部城市罗切斯特的新美利坚北方司令部,此刻却洋溢着一股与外界肃杀气氛格格不入的、短暂而刻意的庆祝氛围。

司令部的核心人物之一,乔治·奥康纳理事,正站在一群同样穿着笔挺军服、但脸上难掩疲惫与焦虑的高级军官中间。奥康纳曾是纽约市警察局历史上最年轻、也最具争议的局长之一,以铁腕手段和强硬作风闻名。

而在从警之前,他本就是西点军校毕业、在旧美军中服役多年、功勋卓着的高级军官,内战爆发后,他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响应了新美利坚政府的召唤,迅速脱下警服,重新披上戎装,被任命为至关重要的北方司令部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