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9章 能源心脏的“预定”(1 / 2)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首页

在信息科技的浩瀚星空中,如果说芯片是智慧闪耀的大脑,操作系统是赋予其灵魂的意识,浏览器是洞察数字世界的眼睛,那么电池,毫无疑问,就是支撑这一切运转不息、须臾不可或缺的“能源心脏”!

林轩比任何人都清楚,未来智能移动设备的竞争,绝不仅仅是计算速度的比拼,更是“续航焦虑”的战争。用户可以容忍偶尔的卡顿,但绝对无法忍受关键时刻的“电量耗尽”。谁能率先突破电池技术的瓶颈,为设备提供更持久、更安全的动力源泉,谁就能在用户体验这场终极竞赛中,赢得决定性的优势。

因此,在SIA那份汇聚了未来科技密码的“购物车”清单上,“先进电池技术”被赋予了与核心芯片IP、操作系统同等重要的战略优先级。

然而,想要获取电池技术的“火种”,其难度和策略,又与之前收购传感器和浏览器团队截然不同。

在这个时间节点,主流的移动设备电池技术,仍然是以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为主。虽然相比于之前的镍镉、镍氢电池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能量密度提升缓慢,安全性问题也随着容量的增加而日益凸显。

至于那些被后世证明更具潜力、能量密度更高、形态更灵活、安全性更好的下一代技术——比如锂聚合物电池(Li-Po)、磷酸铁锂电池(LFP)、甚至更遥远的固态电池(Solid-State Battery)——此刻大多还深藏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或者仅仅存在于少数初创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和早期原型样品之中。

技术路径尚不明朗,商业化前景充满未知,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可以被直接收购的、拥有成熟技术的“现成目标”。

直接冲进去,盲目收购某家初创公司?风险太大,很可能赌错技术路线,浪费宝贵的资金和时间。

耐心等待,等技术成熟、市场验证后再介入?又可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错失建立先发优势的最佳窗口期。

面对这个两难的局面,林轩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和布局魄力。他为SIA团队制定了一个看似“慢”,实则“快”的策略——“全球筛选 + 战略投资 + 技术预定”!

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是:

一、 全球筛选 : 利用启明芯的全球网络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米国、东瀛、德意志国、以邦等基础材料和电化学研究领先的国家),地毯式地搜寻那些在下一代电池材料(如硅负极、固态电解质、富锂锰基正极等)、新型电化学体系、以及先进制造工艺方面,展现出最大潜力、拥有最顶尖科学家或研究团队的大学实验室、研究所或极少数的早期初创公司。

二、 战略投资 : 对于筛选出来的“潜力股”,不急于寻求控股或整体收购,而是采取更加灵活的“战略投资”方式。可以作为领投方参与其早期融资(天使轮、A轮),提供他们急需的研发资金;也可以设立“联合研究项目”,共享启明芯未来产品的电池需求规格和应用场景数据,帮助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发。

三、 技术预定 : 投资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财务回报,更重要的是“技术预定”!通过投资协议、技术合作协议等方式,锁定这些“未来之星”的技术成果。例如,获得其关键专利的优先授权或独家授权;约定在其技术达到量产标准后,启明芯拥有优先采购权甚至独家供货权;或者在未来共同投资建立合资工厂,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大规模生产能力。

“我们要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更要像一个目光长远的‘战略播种者’!”林轩在给SIA团队的内部邮件中写道,“我们现在投入的每一分钱,购买的不仅仅是当下的技术或许可,更是未来三到五年后,启明芯产品能够在续航能力上傲视群雄的‘优先权’和‘确定性’!”

这个任务,被交给了SIA团队中,由原先在高盛负责清洁技术和新材料领域投资的一位资深专家带领的早期投资小组。

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按图索骥”。

他们的目光,紧盯着《Science》、《Nature》、《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每一篇与电池相关的突破性论文。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慕尼黑的国际电池会议、波士顿的新能源材料论坛、东京的二次电池展等各种行业前沿的交流活动中。

他们通过启明芯在全球建立的合作网络,与各大高校的材料学院、化学系,以及那些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顶级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很快,一张覆盖全球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潜力图谱”逐渐清晰起来,几个重点目标浮出水面:

目标一:麻省理工学院(MIT)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Donald Sadoway教授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在“液态金属电池”和一种新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理论上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尤其是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但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非常遥远,更偏向于基础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