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恒泰与楚若琳在营帐中反复权衡斟酌,最终选定了李信歌。他武艺高强,身手矫健如虎,心思细腻缜密如发丝,不仅擅长乔装易容之术,对打探情报更是驾轻就熟。
李信歌领命之后,迅速换上一身破旧不堪的衣衫,将自己扮成一个穷困潦倒的普通流民。趁着夜色如墨,他小心翼翼地绕过联军严密的防线,成功潜入敌营附近。经过几日暗中观察,他敏锐地发现凌国与罗国的军队虽表面上协同作战,配合默契,实则内部矛盾重重,犹如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凌国自恃兵力强盛,常常对罗国军队颐指气使,在分配任务时也多有不公,丝毫不顾及罗国军队的感受,罗国军队对此敢怒而不敢言,心中早已积怨已久。
李信歌决定从这一矛盾点入手,精心制造谣言,进一步激化两国之间的矛盾。他趁夜如鬼魅般潜入凌国军营,在士兵们休息的营帐附近,故意装作酩酊大醉的模样,大声嚷嚷道:听说了吗?罗国那班人早就想投降大丰朝了,他们觉得跟着咱们凌国打仗根本捞不到什么好处,还白白送死…”士兵们听闻,顿时交头接耳,神色各异。有的面露惊讶,有的则满脸怀疑,还有的已经开始低声咒骂罗国军队。
随后,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到罗国军营附近,散布相反的谣言,声称凌国准备把罗国军队当作炮灰,一旦打赢了,好处全归凌国独吞。此言一出,罗国士兵们顿时炸开了锅,纷纷怒目圆睁,大骂凌国的不仁不义。罗国将领得知此事后,更是怒不可遏,觉得凌国欺人太甚,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这些精心炮制的谣言,如同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联军中迅速激起轩然大波。凌国将领听闻后,顿时对罗国军队心生猜忌,立刻加强了对他们的监视。罗国将领得知凌国的这一举动后,更加气愤,两国军队之间的气氛愈发紧张,仿佛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与此同时,楚若琳和苏恒泰在雁门关内密切关注着联军的一举一动。看到联军内部矛盾逐渐凸显,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他们决定趁热打铁,发动一次小规模的突袭,进一步扰乱联军本就已经动摇的军心。
苏恒泰精心挑选了一千名精锐骑兵,亲自披挂上阵,率领他们趁着夜色如鬼魅般杀出雁门关。他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联军营地,四处放火,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联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凌国和罗国的士兵们在慌乱之中甚至相互攻击,误以为对方是大丰军派来的内应。
突袭过后,联军损失惨重,一片狼藉。两国将领相互指责,矛盾彻底激化,犹如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罗国将领一气之下,率领自己的军队愤然撤离了联军营地,坚决不再与凌国合作。
凌国将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又惊又怒,但此时他已然无力回天,局面已无法挽回。失去了罗国军队的支持,凌国军队的实力大打折扣,士气也如坠深渊,跌至谷底。
苏恒泰与楚若琳敏锐地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当机立断,决定发动总攻。他们将雁门关内的军队巧妙地分成三路,一路在正面进行佯攻,大张旗鼓地擂鼓呐喊,吸引凌国军队的全部注意力;另外两路则从两侧迂回包抄,如两把锋利的钳子,逐渐形成合围之势。
总攻的号角吹响,正面的大丰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冲向凌国营地,喊杀声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凌国军队匆忙应战,却万万没料到两侧突然杀出两路如狼似虎的大军。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凌国军队彻底陷入了绝境。
凌国军队试图组织反击,他们凭借着剩余的兵力,在营地内筑起临时防线,负隅顽抗。然而,大丰军士气高昂,攻势如潮,一次次冲破凌国军队的防线。苏恒泰一马当先,在敌阵中左冲右突,手中长枪如龙蛇舞动,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
经过一场激烈无比的拼杀,大丰军大获全胜,凌国军队伤亡殆尽,残部如惊弓之鸟般狼狈逃窜。苏恒泰与楚若琳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将凌国军队彻底赶出了大丰朝的边境。
此役过后,大丰朝边境终于恢复了久违的安宁,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苏恒泰与楚若琳的威名也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大丰朝。他们凯旋而归,回到京城时,受到了百姓们夹道欢迎,场面热闹非凡。老皇帝苏振山更是龙颜大悦,在宫中大摆宴席,盛情款待二人,并对他们大加封赏,以表彰他们的卓越战功。
然而,经过这场残酷的战争,楚若琳深知大丰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因此元气大伤,内部更是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军队训练的不足、粮草储备的漏洞等。而苏恒泰也深刻意识到,要想真正让大丰朝繁荣昌盛,稳固自己的地位,还有漫漫长路要走,未来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在这风云变幻的大丰朝,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未来又将面临怎样新的挑战和机遇,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