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4章 全书完(1 / 2)红楼之贾环科举路首页

一、万邦来朝

北京城,九月初八。

天还没亮透,正阳门外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老百姓。卖糖葫芦的、炸油条的、捏面人的小贩全都不做生意了,一个个踮着脚尖往城门方向张望。

"哎哟喂!快看快看!"一个卖糖炒栗子的老大爷指着远处直嚷嚷,"那帮穿金戴银的,是不是暹罗国的?脑袋上顶那么大个金冠,脖子不酸啊?"

旁边卖糖人的小贩乐了:"您老这就不懂了吧?人家那是国王!您瞧后头跟着的那群,抬箱子的、打扇子的,全是伺候他的!"

正说着,一阵鼓乐声由远及近。只见一队穿着兽皮、头插羽毛的黑皮肤使节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身后还牵着一头长颈鹿!

"我的亲娘诶!"一个挎着菜篮子的大妈惊得直拍大腿,"这长脖子怪是啥玩意儿?咋跟画儿里的麒麟似的?"

旁边一个读书人模样的年轻人赶紧显摆:"大娘,这叫"麒麟兽",是非洲麻林国进贡的祥瑞!皇上见了准高兴!"

正阳门大街两侧的茶楼酒肆全挤满了人,二楼雅间的窗户全被财大气粗的商人包了。聚仙楼的掌柜笑得见牙不见眼:"各位爷,今儿这观礼座儿,十两银子一位!要酒菜另算!"

突然,人群一阵骚动。

"让开让开!朝鲜使团到了!"

只见一队穿着素白袍子的使臣缓步而来,最前头的老者手捧一个鎏金盒子,里头装着他们最珍贵的贡品——千年人参。

"切,又是人参!"一个嗑瓜子的闲汉撇撇嘴,"去年不也送的这个吗?"

"你懂个屁!"旁边立刻有人反驳,"这可是长白山深处挖的,据说能起死回生!皇上龙体康健,全靠这个!"

正吵吵着,远处又传来一阵喧哗。这次来的使团格外特别——八十九个倭国"国王",穿着各式各样的破烂盔甲,你推我搡地往前挤。

"松平家的!你踩我脚了!"

"放屁!明明是你挡我路!"

几个鸿胪寺的官员急得满头大汗:"各位藩主!按规矩要按进贡多少排序!"

"我去年进贡了五百斤白银!"

"我进贡了八百斤!还有二十个美女!"

眼瞅着这群矮个子要打起来,五城兵马司的官兵赶紧上前维持秩序。一个老兵油子小声嘀咕:"得,又来了,每年朝贡都得打一架..."

紫禁城里,八十岁的隆庆帝坐在龙椅上,乐得假牙直颤:"好啊!好啊!朕这辈子值了!"

底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贾环站在文官队列最前排,眯着眼睛看热闹。礼部尚书凑过来小声说:"贾阁老,今年来了三百八十六国,创纪录了!"

贾环捋着胡子笑:"这才哪到哪?等再过几年,蒸汽船造好了,美洲、欧洲的使节也得来!"

正说着,司礼监太监高声宣布:"万邦使节,进献贡品——"

刹那间,鼓乐齐鸣。各国的奇珍异宝被一一抬上殿来:暹罗的象牙、西域的汗血宝马、南洋的香料、西洋的自鸣钟...最绝的是奥斯曼帝国送来的——一只会说话的鹦鹉!

那鹦鹉站在金架上,突然扯着嗓子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隆庆帝笑得直拍大腿:"赏!重重有赏!"

贾环看着这盛世景象,突然想起几十年前自己刚穿越时的样子,不由得喃喃自语:"爹,您看见了吗?这才是真正的大明..."

---

二、倭国的下场

"砰!"

倭国使团住的驿馆里,又是一声巨响。

贾环刚下朝,正坐着轿子路过,听见动静,掀开帘子一瞧——好家伙!驿馆院子里,两个穿着破旧盔甲的倭国"国王"正扭打在一起,旁边还围着一圈看热闹的使节,有鼓掌的,有下注的,还有趁机偷对方贡品的。

"松平老贼!你竟敢偷换我进贡的白银!"一个矮个子藩主满脸是血,死死揪着对方的发髻。

"八嘎!明明是你先克扣我的硫磺!"另一个胖藩主也不甘示弱,张嘴就咬对方的手。

贾环看得直乐,干脆让轿夫停下,慢悠悠掏出烟袋锅子,蹲在驿馆门口看戏。

这时候,鸿胪寺的小吏满头大汗地跑过来:"贾阁老!您快管管吧!这都打第三回了!再这么闹下去,皇上该怪罪了!"

贾环吐个烟圈,笑眯眯地问:"这次又为啥?"

小吏苦着脸:"还能为啥?排位子呗!松平家说他们进贡了五百斤白银,该站前排;岛津家说他们进贡了六百斤,该站他们前头...结果一查账本,两家都在账目上做了手脚,实际进贡的连三百斤都不到!"

正说着,院子里"哗啦"一声——不知是谁把贡品箱子掀翻了,白花花的银子滚了一地。顿时,所有倭国使节眼都绿了,也顾不上打架了,全都趴在地上抢银子。

"我的!这是我的!"

"八嘎!那是我垫箱底的!"

贾环看得直摇头,转头问小吏:"现在倭国到底多少个"国王"来着?"

"回阁老,八十九个。"小吏掰着手指算,"比去年又多了仨——上月九州那边又分裂出三个小藩,为了能来朝贡领赏,都自称是"国王"。"

贾环忍不住"噗嗤"乐出声。这招"分而治之"他用了二十年,效果比预想的还好。现在的倭国,别说造铁炮了,连像样的锄头都造不出来——大点的铁矿都被不同的藩主霸占着,谁都不让谁开采。

正说着,驿馆里又冲出个满脸麻子的藩主,举着把生锈的武士刀大喊:"诸君!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恢复幕府!"

结果话音刚落,就被后面飞来的茶壶砸中脑袋,"咚"的一声栽倒在地。

"恢复你个头!"一个独眼藩主跳脚大骂,"当年幕府就是被你爷爷推翻的!"

贾环看乐子看够了,敲敲烟袋锅子准备走人。临走前吩咐小吏:"记下来,今年赏赐给倭国的绸缎,全换成红色的。"

小吏一愣:"这是为何?"

贾环眨眨眼:"红色显眼啊。等他们回去抢赏赐的时候,打起来咱们在海上都能看见,多热闹!"

轿子走远了,还能听见驿馆里的叫骂声。贾环靠在轿子里闭目养神,心想:这倭国啊,算是彻底没救了。前阵子水师来报,说本州岛两个藩国为了抢一片竹林,用竹枪打起来了,死了三十多人——而他们要抢的竹子,原本是用来做马桶刷的...

---

三、海外风云

这时候的大明,那真是日不落帝国。南洋总督府的报告写得那叫一个喜庆:"禀皇上,爪哇岛的汉人已经过半啦!那些土着现在都以说汉话为荣呢!"

最绝的是大洋洲。几个福建商人喝着椰子酒在悉尼港吹牛:

"老李,还记得二十年前咱们刚来的时候吗?" "咋不记得!现在这地方,衙门是咱们的,学校教四书五经,连酒馆都改叫"悦来客栈"了!"

正说着,一队土着孩子蹦蹦跳跳过去,嘴里还背着《三字经》呢!

四、林家香火

"老爷!老爷您醒醒!"

吴氏攥着林如海枯瘦的手,眼泪把绣着缠枝莲的锦被打湿了一大片。三年前贾政走的时候,林如海就瘦了一圈,如今更是只剩下一把骨头。

"爹!"林璋扑通跪在床前,身后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哭成一团。十五岁的林家小妹攥着大哥的官服下摆,抽抽搭搭地问:"大哥,爹是不是要去找姑父了?"

林如海忽然睁开眼睛,浑浊的眼珠亮得吓人。他哆嗦着指向书案:"璋儿...那个红木匣子..."

林璋连滚带爬地捧来匣子,里头整整齐齐码着十几本奏折草稿。最上头那本墨迹犹新,写着《江淮水患疏》。

"要...亲自盯着放粮..."林如海喉咙里呼哧作响,"那些胥吏...惯会在斗上做手脚..."

吴氏哭得更凶了:"都这时候了还惦记公务!您倒是想想咱们这一大家子啊!"说着把躲在最后头的幼子往前推,"您看,小五的秀才功名还没..."

林如海突然笑了。他颤巍巍地从枕下摸出个荷包,倒出五颗蜜饯:"来...爹答应过的..."五个孩子愣愣地接过果子——这是他们小时候背会《论语》才能得的奖赏。

窗外突然下起雨来。林璋突然想起二十年前,也是这样的雨天,姑父贾政抱着年幼的黛玉站在林家门槛外。那时候父亲说:"人活一世,总要给后世留点..."

话没说完,林如海的手突然垂了下来。卧房里霎时哭成一片,只有那本《江淮水患疏》静静躺在锦被上,被漏进来的雨滴洇湿了边角。

三个月后,林家门口挂上了"忠孝传家"的御赐匾额。吴氏看着五个孩子跪在祠堂里上香,忽然发现供桌上多了样东西——那个装着蜜饯的旧荷包,就摆在林如海灵位旁边。

---

五、贾府新生代(扩写版)

1. 贾琏的机器厂

"二爷!二爷!工部又派人来催了!"

贾琏正趴在图纸上打盹,被小厮兴儿这一嗓子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栽下来。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抬头看了眼窗外——天刚蒙蒙亮,机器厂的烟囱已经冒着黑烟,工人们早开始干活了。

"催催催,催命呢?"贾琏骂骂咧咧地抖开图纸,"告诉他们,新式纺纱机的齿轮还得再调,现在转起来跟驴拉磨似的,吱呀乱响!"

兴儿苦着脸:"可工部的大人说,要是再拖,西洋人就要抢先了......"

"放屁!"贾琏一拍桌子,"他们那破机器,纺出来的线比麻绳还粗!"

他抓起炭笔,在图纸上狠狠画了几道,又抬头问:"对了,兰哥儿那边来信了吗?"

"来了!"兴儿赶紧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兰大爷说,南洋的海盗窝已经端了三个,缴获的银子足足装了五船!"

贾琏咧嘴一笑:"这小子,比他老子强!"

2. 李纨的诰命

李纨站在铜镜前,小心翼翼地扶正凤冠。这顶诰命夫人的头面,是贾兰升任海军提督后,朝廷特意赏的。

"太太,您今儿真精神!"素云笑着替她整理霞帔。

李纨轻轻叹了口气:"要是珠大爷还在......"话没说完,眼圈就红了。

素云赶紧岔开话:"太太,您瞧,外头那些夫人小姐们,都等着给您贺喜呢!"

李纨擦了擦眼角,挺直腰板走出去。院子里,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一干女眷早已候着,见她出来,纷纷行礼道贺。

"大嫂子如今可是咱们贾府的头一份儿了!"王熙凤摇着团扇笑道,"兰哥儿出息,您这当娘的也跟着风光!"

李纨淡淡一笑:"都是托老太太和老爷们的福。"

她没说出口的是——当年守寡时,多少人暗地里笑话她"没指望"。如今,她的儿子成了朝廷重臣,而她,也终于能挺直腰杆做人了。

3. 贾芸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