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7章 捉襟见肘(1 / 2)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首页

近日天气虽渐趋晴好,义庄附近却仍聚集着不少流民。王爷的贴身侍卫影子将此事如实禀报,末了叹道:"这些人风餐露宿多日,实在可怜。若能为他们寻个安身立命之所,也算一桩善举。"

次日用早膳时,王爷正与影子商议此事,赵亚楠忽开口提议:"王爷,不如派人去义庄问问,看有无愿意去医馆当学徒或是帮工?新店初开,工钱或许微薄,但好歹能有口饭吃、有处栖身,也解了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也可问问张班主的戏班子,看是否还需要人手,那些孩子若能进戏班,也算是有了依靠。"

王爷颔首赞同:"此计甚好。虽说能安顿的人数有限,但总比放任他们流落街头强。影子,你即刻去义庄打听,着重问问有无懂医术的老手愿意去医馆帮忙抓药。若有孩童愿意当学徒,更是再好不过。工钱从简,但包食宿,跟着哑弟他们还能学门手艺。"

影子领命,待与众人用过早膳后,便匆匆赶往义庄。只见十几个衣衫单薄的孩童挤在屋檐下,冻得瑟瑟发抖。一位老者主动上前,表示自己略通药理,愿意去医馆帮忙抓药;另有四个孩子也怯生生地举手,说想当学徒学本事。

影子大喜过望,当即领着这五人来到医馆。青松看着眼前几个面黄肌瘦、衣着褴褛的孩子,不禁想起自己初到老御医门下的光景,心中满是怜惜。自己时常要上门看诊,医馆就只有哑弟一人。师傅也需兼顾家中田地不能长留在此,平日还需晒药,煮药些事,如今有了这些帮手,医馆的日常事务便能有人照应,倒也解了一桩心事。

影子又匆匆将张班主请到义堂。张班主仔细打量众人后,最终只挑走了两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子。令人意外的是,他特意命人送来几大箱戏班旧衣,虽说有些褪色补丁起皱,却让流民们眼睛发亮——正值春寒料峭,这些人大多只有一身单衣,早已脏污不堪。两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跟着张班主离开时,回头望向同伴的眼神里,既有不安,也带着一丝对新生活的期待。

看着剩下的流民乞丐,影子一时犯了难。所幸徐掌柜雪中送炭,送来几筐老姜,叮嘱义堂管事每日煮些姜汤给众人驱寒。茶楼每日供应的姜汤总是供不应求。而医馆在新收的四个小伙计帮忙下,也支起大锅,将熬煮的姜汤免费分发给前来求助的流民。

暖阳终于驱散了多日阴霾,与前些日子大雪封城、路有冻骨的惨状相比,如今虽仍有诸多难处,但至少人人能喝上一碗热汤,也让这个春天多了几分暖意。

赵亚楠的老爹在百草堂盘桓了近五日,眼见医馆从草创逐渐步入正轨,青松与亚弟配合也愈发默契,再加上王爷贴心调拨来几个得力帮手,他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虽说心中也盼着能留下来帮衬一二,但山里那几亩薄田始终是他的牵挂,无人照料难免荒废。好在这些日子调养得当,他的身子骨已恢复。

与青松商议后,他决定先骑回一匹马返乡。"我且回去料理些田务,等山里的草药采收好了,再给你们送过来。两头跑虽辛苦些,倒也方便。"青松见师傅去意已决,便不再多劝,只叮嘱他路上多加小心。

次日天还未亮,吴老爹便收拾好行囊,将剩余的药材仔细归置妥当,翻身上马。晨光中,马蹄声渐远,扬起一路尘土,载着他对百草堂的期许,也载着下次重逢的约定,缓缓驶向远方的山峦。

春阳渐暖,转眼已过一月。山野间,吴老爹与大富穿梭在药田与山林之间,采药锄地两头奔忙。每当瞥见田垄间新抽的嫩芽,或是篓中渐满的草药,想起儿女在百草堂的光景,几个徒弟也都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嘴角便止不住地上扬。大富手脚勤快,既照料着田里庄稼,又妥帖侍奉二老,还谨记赵亚楠的叮嘱,只带着师傅在安全的山头采药。何婶忙着晾晒药材,何叔坐在院门口编竹筐,竹篾翻飞间还念叨:"等下趟,我也得去看看我家小子的医馆啥模样!"婶娘更是将灶火拨得旺旺的,在灶台边捣腾着麻辣鱼干——她也盼着去见见唤男。

山里邻里愈发热络,常有人来讨教种在木盆里的蔬菜诀窍。想起去年盛夏,何家木盆里的冬瓜南瓜长势喜人,占地小又方便,引得众人纷纷效仿。如今家中人丁渐少,婶娘仍在木盆里种满青菜,嫩绿的菜叶在风中摇晃,似是攒着满心盼头。百草堂暖事

暮色渐浓,百草堂的油灯在寒风中明明灭灭。堂内弥漫着浓重的药香,混着潮湿的霉味,显得格外沉重。

“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娘!”一声凄厉的哭喊打破了药堂的寂静。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背着他面色蜡黄的老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年轻人的膝盖重重磕在青砖上,发出闷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实在没钱,可我娘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