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2章 城市年轮里的新旧共生(1 / 2)重生之娱乐圈大主宰首页

上海的梅雨季总带着些绵密的诗意,清晨的石库门弄堂里,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晾衣绳上的蓝印花布滴着水,在红砖墙面上画出深浅不一的晕染。苏然蹲下身,指尖划过门楣上褪色的砖雕,蝙蝠衔钱的图案已被岁月磨得模糊,却依然倔强地附着在水泥修补的墙面上。

“阿婆,您这扇‘老虎窗’还是当年的原物吧?”夏晴举着微型摄像机,镜头对准二楼斜顶窗棂上的彩色玻璃。

正在生煤炉的王阿婆直起腰,围裙上沾着煤粉:“小姑娘眼神灵清!这窗是1932年造房子时打的,玻璃还是从荷兰运来的。现在社区给装了智能通风系统,可我还是喜欢天热时推开这老虎窗,让穿堂风带着梧桐树的味道灌进屋里。”

负责石库门活化项目的建筑师陈墨走过青砖墙,手中的平板电脑显示着三维扫描模型:“我们在修复时发现,这些石库门的‘三间两厢’布局,其实暗合现代社区的邻里逻辑。你看这‘客堂间’,当年是全家的公共空间,现在改造成共享厨房,老邻居们还是喜欢聚在这里包馄饨、话家常。”

苏然望着改造后的弄堂,玻璃幕墙与清水砖墙相接处,特意保留了一段斑驳的弹孔墙——那是1941年淞沪会战的历史印记。“当玻璃幕墙映照着老砖雕,这种新旧碰撞反而让历史有了呼吸感。”

陈墨点头,指尖划过平板上的BIM模型:“我们在屋顶加装了太阳能板,却按传统‘马头山墙’的弧度设计;卫生间用了智能节水系统,排水口却做成了老上海特有的‘水门汀’花纹。老建筑的魂,藏在这些细节里。”

午后的成都少城片区,青砖灰瓦的川西民居在骄阳下泛着暖意。宽窄巷子里的“见山书局”内,老木匠李师傅正在给新打的博古架上漆,大漆的幽香混着隔壁茶馆的盖碗茶香,在天井里萦绕。

“李师傅,您这博古架的‘拐子龙’雕花,和旁边的钢结构楼梯竟一点不违和。”嘉豪摸着温润的木构件,金属楼梯的冷光与木色形成奇妙的和谐。

李师傅放下漆刷,布满老茧的手掌在木纹上摩挲:“当年我爹在祠堂做学徒,雕坏了三担木料才学会‘分新花’。现在的设计师说这叫‘新旧对话’,我不懂那些新词,只知道老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书局主人阿雅抱着一摞旧书走过,发间别着一朵刚摘的木槿花:“我们改造时发现,川西民居的‘小天井’特别适合成都的阴天——既能引光,又能聚气。现在天井里装了自动感应的遮阳棚,下雨时会像油纸伞一样撑开,老邻居们都说,这是给老房子戴了顶智能斗笠。”

在锦江边的“明堂”创意园区,负责改造的设计师张岚指着由老仓库改建的共享办公空间:“你看这‘穿斗式’木构架,我们一根都没拆,反而用碳纤维支架加固,让老木头在新时代继续承重。年轻创业者最喜欢在这样的空间里开会,说能从木纹里读出成都的慢时光。”

苏然望着落地窗外的锦江,仿古游船与现代游轮并排驶过:“当茶馆变成共享会议室,盖碗茶换成手冲咖啡,老建筑的重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生活方式的延续。”

张岚点头,翻开设计手稿:“我们在屋顶种了老成都的‘十二花树’,春天玉兰、夏天茉莉,让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花香。科技能改变生活效率,但改变不了人们对美好居所的情感寄托。”

北上京城,杨梅竹斜街的午后飘着细雨,青石板路映着灰砖门楼上的铜制门环。76岁的剪纸艺人刘奶奶坐在改造后的四合院门前,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转瞬便是一只活灵活现的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