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明江山,传到你这儿,只能由朱棣接掌,不容更改!”
朱标无奈地揉着额头,长叹一声:
“父皇,此事没这么简单!
自古以来,争夺皇位能引发多少杀戮?
轻则朝纲混乱,重则家破人亡!
父皇应该比儿臣更清楚!
而且,朱棣既非长子,又非嫡子!
想让允炆和允熥心甘情愿退让,谈何容易!
稍有不慎,就会掀起滔天巨浪,甚至骨肉相残,后果不堪设想!”
“骨肉相残?”
朱元璋闻言,眼神一冷,语气坚决:
“你可知骨肉若坏,该如何处置?
战场上负伤,伤口腐烂,为了活命,只有割掉!”
朱元璋这番话冷硬得令人毛骨悚然,直听得朱标脸色大变,满脸震惊地望着他。
然而,这只是朱元璋的权谋之言,意在向朱标表明自己的立场。
毕竟他对亲情极为重视,绝不会对自家骨肉下手,更不愿见到朱家子孙互相残害。
话说出口后,朱元璋稍作沉思,便意识到朱标面临的困境,不禁轻叹一声,语重心长地说,
“标儿啊,我们并非要逼迫你,也知道你有诸多难处。但我们要让你明白,我们确实非常喜爱麟儿这个孙子。之所以选定他为储君,并非因偏爱,而是为了大明江山与百姓福祉。允通性格懦弱,遇事优柔寡断;允玟看似仁孝宽厚,实则拘泥固执、盲目自信且眼高手低,根本不适合为帝。唯有麟儿,能力出众,足以担此重任。将江山托付于他,我们才能安心,也相信他不会辜负我们的期望。大明在他手里必将繁荣昌盛!你懂了吗?”
朱元璋言辞诚恳,破天荒地以平等姿态与朱标交谈,希望他心悦诚服地接受,而非被迫答应。
在他心中,朱标才是自己真正割舍不下的亲人。他真心期盼朱标如自己一般关爱、重视朱政。若能做到这一点,即便自己离世,也能含笑九泉,毫无牵挂。
朱标听罢朱元璋肺腑之言,感受到对方深切的期许与良苦用心,但却一时无法立即作出决定。
沉默许久后,他才叹息着说道:
“父皇,儿臣已领会您的心意!只是今日之事太过突然,令儿臣思绪混乱,难以理清头绪。恳请父皇给予些许时间,容儿臣仔细考虑。待后再给您答复,如何?”
“你父王理解你的处境。”朱元璋点头表示理解,深知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他也跟着叹了口气,挥了挥手说:
“罢了,此事不必急于一时。你先回去休息吧,过些日子我们再谈。这段时间,你也好好想想。”
究竟如何行事,方是你身为大明太子,乃至未来大明皇帝应有的判断与选择!切莫令吾失望!
“儿臣多谢父皇体恤,先行告退。”
朱标轻轻点头,深深吐出一口气。
转身欲走之际,却听见老朱低沉的声音响起。
……
“对了,提醒你一句,在理清思绪前,别跟那位贤妻提这些事!她可不是个容易对付的角色。吾调查麟儿之事多年,一直暗中留意她,嘿嘿,确实厉害!一个人装模作样并不难,难的是这般长时间不露痕迹,让你毫无察觉。心思如此深沉,实在令人忌惮!若是男子,说不定也能有所作为。”
朱标闻言浑身一震,依旧伫立不动,只是低声应道:“是,儿臣明白。”
说完便推开殿门,耀眼的光瞬间涌入,刺得人睁不开眼。然而朱标并未躲避,反而直视强光,不久后眼眶泛红,却全然不觉,愣在原地许久,才往东宫方向走去。
一路上,他神情恍惚,脚步虚浮。
今日对他而言,实乃人生至痛!
他万万没想到,朱政竟是自己的骨肉,且因自己过错流落民间,差点丧命!
若非父皇偶然救回,后果不堪设想!
即便如此,他内心依旧无法释怀,多年来竟未察觉儿子就在身边,咫尺天涯,鲜少往来。
朱标不知他这些年过得如何,虽有父皇疼爱,但无父无母的日子,麟儿怎会不思念、不感伤?
更何况,那孩子生性聪慧,早早知晓自身境遇,却从未流露半分哀怨或自卑,甚至传闻他自幼不会哭泣,乖巧得让人心疼。
或许正因深知寄人篱下的处境,麟儿才如此懂事吧!
想到这里,朱标满心愧疚与悲痛,双眼早已噙满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