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毅手持裁纸刀,缓缓划开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那封加密信函,泛黄的规划图映入眼帘,滨海湾填海区的2.3平方公里地块,清晰标注着 “2005 - 01号”。
不得不说,新加坡政府在做实事方面确实雷厉风行。田毅因中航油事件在全球资本市场引发震动,本打算近期低调行事,可偏在这时,新加坡就传来推土机轰隆作响的声音。在滨海湾、裕廊岛以及东海岸一带,数百艘挖泥船昼夜不息地吞吐着泥沙。这场大规填海行动,会使新加坡新增填海土地达3.2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再造出一个乌节路商圈。
对于那些嗅觉敏锐如猎犬的开发商而言,这场填海运动的背后,隐藏着三个足以带来暴利的关键密码:
其一,土地垄断:填海区的土地100%归属于国有储备用地,其定价与招标皆由政府直接把控。
其二,政策倾斜:外资开发商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极大的优势,可控股90%,同时企业所得税更是低至10%。
其三,规划先行:所有填海区在开发之前,便已精心植入地铁、学校以及商业配套等全方位规划。
果然,时任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在年底的招商会上放话:“谁能在填海区造出下一个滨海湾,政府就给他免税十年!” 看来,这局势是躲也躲不掉了。田毅在成功拿到裕廊岛储油区后,目光便早已聚焦在了滨海湾和裕廊岛,只是着实没想到新加坡政府的动作如此迅速。
滨海湾填海工程区域,现在这里依旧是一片浑浊的海水。不过,政府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承诺——所有地块均实现 “交钥匙开发”。不仅连地下管网都预先铺设完毕,而且容积率上限突破7.0,还允许建设4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更为重要的是,未来大士超级港口一旦建成,滨海湾必将成为国际航运总部的聚集地。据脑海里系统扫描新加坡金管局内部预测,该区域商业地价在十年内将翻上三倍。
再看裕廊岛,这座由七个小岛合并而成的岛屿已经完成填海工程,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淡淡的海腥味。这片面积达56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具备改写亚洲石化产业格局的巨大潜力。而且这里的政策红利:15年的免地租期(仅收取象征性的1新元/年),进口设备零关税,企业所得税减半。壳牌、埃克森美孚等行业巨头已然入驻,带来了强大的产业链聚集效应。
不仅如此,新加坡对填海区开发商实行 “保姆式服务”:拿地即可开工,将环评、消防等审批流程压缩至短短30天;在资金杠杆方面,允许预售款抵充土地出让金,为开发商解决资金流转难题;人才通道上,外国高管可获得永久居留权,吸引高端人才汇聚。就如同丰隆集团郭家所言:“在新加坡填海区,连海水都能变成黄金。这里的每一粒沙子,都浸泡着资本的血性与政府的野心。”
“田总,淡马锡的人还在楼下咖啡厅等着您回话呢。”助理田薇娅小心翼翼地轻声提醒。
田毅将手中的雪茄按灭在烟灰缸里,伴随着 “嗤” 的一声,火星四溅:“告诉他们,我们是代持协议,不是合资公司。贷款今晚必须弄好。”
田薇娅点了点头,正准备转身离开。这时,田毅拿起电话,迅速拨通了北京的长途。电话那头很快传来了声音:“喂!”
“王司长,您上次提的‘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我在新加坡给您搭好戏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