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根爹在世时,这酱油作坊本是一家人的生计所在,可爹娘一去世,族里人便露出了贪婪的嘴脸。
傻根奶奶实在没办法,最后只能把酱油作坊卖给了对头一家。
拿着卖作坊得来的钱,傻根奶奶带着年幼的傻根来到了四九城。
当时,与傻根家沾亲带故的老周家,向傻根奶奶介绍了四合院的情况。
傻根奶奶这才在院子里买了一间房,靠着傻根爹留下的那点积蓄勉强维持生活。
平日里,她还接点浆洗衣裳的活儿,就这样含辛茹苦地把孙子拉扯大。
傻根从小性子就憨厚老实,没少遭南锣鼓巷其他四合院的人欺负。
自打王大力跟着他爹搬到四合院定居后,对傻根格外照顾,没少为他出头。
王大力带着刘全,和胡同里其他院的孩子们打了好几架,这才好不容易为傻根争回了一部分南锣鼓胡同的话语权。
也正因如此,傻根对王大力那是言听计从,这种习惯可以说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在傻根心里,“李”这个姓氏不仅没给他带来什么荣耀,反而留给他满身的伤痛和无尽的怨恨。
他奶奶从小到大没少在他耳边念叨:“孙子哎,你可记住咯,姓李的没好人呐,他们欺负咱这孤儿寡母的,就想吃咱家绝户。往后你可得争口气啊……”诸如此类的话,听得傻根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对傻根而言,姓李还是姓易,真没什么太大区别。要不是看在奶奶还在世的份上,傻根甚至觉得,哪怕顶着个地中海发型,他都愿意直接改成“易”姓。
”在傻根心里,若不是那些姓李的族人们觊觎他家产业,妄图吃他家绝户,他又怎会与奶奶相依为命,背井离乡从老家来到四九城讨生活。
也不会一路历经磨难,更不会在小时候,饱受南锣鼓巷孩童们的欺负与嘲笑,被人指着脊梁骨说他是没爹没娘的孩子。
那时,他受了欺负,奶奶只能拿着木盆,敲着锅,从南锣鼓巷的东边一路骂到西边,又从南边骂到北边。
那些大人们只是笑呵呵地看着,也不阻拦自家孩子,以至于孩子们依旧变本加厉地欺负他。这些遭遇就如同锐利的尖刺,深深扎在傻根的心里。
后来王大力出现,护着傻根,总算是把那些刺往外拔了拔,没先前扎得那么深了。
可那根刺依旧横亘在他心中,隐隐作痛。随着年龄渐长,傻根对“李”这个姓的怨恨,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与日俱增。
王大力察觉到了傻根的这份心思,重重地拍了拍傻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兄弟,我明白你心里头对姓李的怨气。
但兄弟啊,这世上好人坏人哪能以姓氏来分呢?
你瞧瞧咱院里这些人,大多数不都挺不错的嘛。
像刘全、傻柱、贾东旭,还有我,以及院里其他的年轻人,对你一直都很好,不是吗?
有些事啊,该放下就得放下,别老搁在心里头。哥能帮你的,也就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