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庐江与九江两地的相继平定,这场牵动无数人心、局势错综复杂的扬州战役,终于缓缓落下了帷幕。曾气势汹汹入侵扬州的袁术,被马超果断下令斩首,其不可一世的气焰就此消散于天地之间。而此前担任扬州牧的刘繇,早已命丧孙策之手。
回首这近两载的漫长时光,战场上的硝烟仿佛仍在眼前弥漫,厮杀声依旧回荡在耳畔。其间,无论是遭遇敌军顽强抵抗时的艰难攻坚,还是面对复杂地形与多变局势时的冷静筹谋,每一场战斗、每一次决策,都饱含着将士们的血汗与智慧。但无论过程如何跌宕起伏、艰难险阻,马超始终肩负重任,未曾有过丝毫懈怠。如今,他终于不负众人所托,成功解除了扬州之围,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归安宁。
马超深知此次战役意义重大,为了让朝廷全面了解这两年的用兵详情,他吩咐鲁肃将所有战事相关事宜,无论巨细,统统整理成册,详实地上报朝廷。同时,对于下一步是否对寿春展开攻伐,马超也颇为慎重,毕竟寿春作为袁术曾经的根基所在,战略意义非凡,故而他特意在奏章中询问朝廷的意见。
待一切信使都已出发,众人开始等待朝廷的回复。这时,孙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直言道:“我看这等待朝廷回复实在没必要,咱们直接挥师进攻,将寿春一举拿下便是,何必在这种细节上还要特意询问朝廷。”言语之中,对朝廷毫无敬畏与恭维之意,满是年少的轻狂与不羁。
马超听闻,赶忙出言劝解:“伯符,切不可如此莽撞。如今袁术已除,放眼天下,劲敌便只剩下袁绍。若我等齐心协力,再将袁绍击败,那这天下便基本平定了。此时更应谨慎行事,尊重朝廷旨意,莫要因一时意气坏了大局。”
一旁的周瑜,脸上却浮现出一丝忧虑,缓缓说道:“二位兄长,如今我们手握重兵,权势日盛。一旦四海承平,天子难免会对我们心生忌惮,恐有清算之举啊。”
马超听后,神色坦然,豁达一笑:“公瑾不必过于担忧。若天子当真气量狭窄至此,到那时,你与伯符就安心镇守扬州,我则返回西凉,只要你我三人在,定不会让国家陷入危难!”其言语间,尽显豪迈与担当,仿佛任何困境在他眼中都不足为惧,只一心为了天下苍生与国家安定。
徐庶与徐晃、张辽等将领静静听着马超这番话语,表面上神色平静,可内心却波澜起伏,紧张不已。毕竟李儒早有密议,定下计策:要让马超在这扬州之地遭遇重创、功败垂成,唯有如此,方能令主公对朝廷彻底失望,从此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一门心思发展自身势力。
为了达成这个计划,他们暗中做了诸多安排,也有所隐瞒。就拿粮草供应来说,看似一切正常,实则暗藏玄机,粮草的调配和来源都经过精心布局,其中细节不足为外人道也。还有西凉的局势,他们对外宣称局势紧张万分,可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但在战场上,眼见着西凉健儿们个个奋勇争先,对主公忠心不二,他们内心又满是纠结与不忍。这些将士们跟随主公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每一张坚毅的脸庞背后,都有着对主公的赤诚之心。谁又忍心看着他们深陷危机,命丧这远离家乡的扬州大地呢?他们一方面肩负着与李儒定下的秘密使命,另一方面又被将士们的忠诚所打动,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如潮水般翻涌,难以平息 。
当下,马超的威望如日中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坐拥广袤的西北大地,根基深厚,兵强马壮。就在不久前,更是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一举覆灭了袁术势力,其赫赫战功,令天下震惊。不仅如此,他还倾力相助孙策,在东南地区开疆拓土,使孙策稳稳占据扬州全境,站稳脚跟。
如今,孙策与周瑜对马超敬重有加,几乎言听计从。马超所说的每一句话,他们都奉为圭臬,这种局面远超李儒当初的设想。原本李儒等人谋划的策略,是想通过一些手段让马超受挫,从而达成特定目的。可如今看来,现实的发展比当初商议的情况要好太多。己方兵马不仅完好无损地保存了实力,还与马超建立起如此紧密且强大的联盟关系,马超就如同坚实无比的巨大墙垣,又似稳固可靠的擎天壁柱,为他们的势力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徐庶、徐晃、张辽等人心里明白,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实在没必要去打断马超的言论。毕竟,马超如今的决策和言论,对整个局势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当下的局面已经如此有利,贸然打搅,万一破坏了这来之不易的和谐与发展态势,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众人只是静静地聆听,将内心的那些复杂想法和曾经的谋划暂且深埋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