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2章 分兵对抗(2 / 2)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首页

但朕就不信,对方这些能耐,就真是那么毫无限制,能无限复制出分身傀儡来。

那是上古灵气充沛时,仙神大能尚存的时代,那些高高在上的仙人们,才有的本事。

楚帝若真有此能耐,哪还用得着分出傀儡来,直接施展仙术,自可轻而易举的取了我的性命。

仙神之威下,哪个敢不服?

九州还不是直接臣服,哪还用得着现在这样,辛辛苦苦的攻城略地,耗费无数人命统一中州。

所以,三百先天,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照朕看,这次楚贼出兵,能有一百先天,就是极限了。

甚至可能连一百先天都没有。

我等有七十余位先天,还有坚城依托,只要不莽撞,主动出城与对方浪战,小心防守的话,楚贼又能奈我何?”

唐帝长篇大论,说了这么许多,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

那就是楚国已是强弩之末。

其虽强,但不能穿鲁缟。

他们只要坚守下去,撑过楚国北伐的最后一丝力气,便可安然度过这场劫难。

楚贼消耗了最后一丝底蕴后,纵然体格潜力依旧极大。

但想要再积蓄出,足够发动又一次北伐的底蕴,没个三五年,甚至十年的积累,那是想也别想。

而三五年,乃至十年后。

他们自然能够进一步完善,现在的豫州防御体系,真正将整个豫州打造的铜墙铁壁一样,任谁也插不进手来。

甚至那个时候,已经被楚国打残了的徐国,此时也差不多恢复了元气过来。

到时他们的四国联盟,说不定就要变成五国联盟了。

有了徐国相助,他们这个军事同盟体系,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届时对抗楚国的把握,自然而然的也就更足了。

总之,未来是光明的,前途是美好的。

楚人是注定得逞不了的。

黑暗之中,总是要有一些希望与光明的。

此时唐帝做的,就是给他们四国联盟头上笼罩的黑暗,注入那一线光明,给众人带来希望。

果然,他这话说完,其他几人,尤其是郑晋二国皇帝脸上的神色,就好看了许多。

唐帝说的不错嘛。

虽然楚国强大,看上去威风凛凛。

但说不定只是表面虚胖,看起来吓人,实际却并非如此呢?

而他们这边,看起来弱势,是以豫州一隅,对抗大半个天下。

但这只是表面。

他们需要对抗的,并不是整个楚国。而是已经筋疲力尽后,只能抽出一小部分力量的楚国。

四国联合,加起来打不过整个楚国。

但打小半个楚国,这总没问题吧?

抱着这个想法,转念之后,两人心中就安稳了不少。

“既然众位都没什么意见了,那事情,就按原定计划来吧。”

许国皇帝见在唐帝话后,士气有所提振,心中满意点头,于是拿起面前酒樽,起身道:“我等戮力同心,共抗暴楚。诸君,满饮此杯,见证此誓,为即将到来的大战胜利,共贺。”

“共贺!”

其他三位皇帝纷纷起身,举杯共饮。

伴随着碰杯声响,豫州四国联盟,在楚国北伐后,正式达成了共识,开始动员起来了。

……

正当豫州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动员,各处兵马陆续抵达前线,在军官的安排下,入驻了各处堡垒要塞之后。

在这个铜墙铁壁一样的防线前,楚军的身影,也开始慢慢逼近出现。

旌旗蔽日,漫野无边。

陆渊率着大军主力,抵达了阳夏郡。

作为楚国最早入手的中州之郡,也是最早入手的豫州之郡,阳夏郡虽然曾经孤悬豫州,与楚国本土仅靠着海路联系,沟通十分不变。

但在第二次北伐打通了东西通道后,楚国豫州和青州的领土,瞬间有了路上的直接联系。

于是作为这个东进豫州的桥头堡,阳夏军自然而然的,就受到了楚国重点开发。

去年整个一整年,楚国已经陆续向这里迁移了两百万人口,来源主要以来自兖州的北地蛮夷和魏国遗民为主。

这是楚国的政策。

开发较为浅薄的豫州,这种不怎么宜居的地方,自然不能让作为核心的楚国人来住。

那些蛮夷和被击败的敌国之民,才是来这些偏远地方开发的主力军。

不过对于那些蛮夷和魏国遗民来说,能够不用付出血战,就来到以往梦寐以求的中州安家,这本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了。

所以,他们也不嫌开荒辛苦。

去年抵达阳夏郡后,这些移民就以本地人的村落城镇为中心,开始在外围进行着开垦,逐步试探着扩张出更多的生存之地。

此时一年过去,已经初有成效。

陆渊率军一路而来,沿途就看到了不少新的移民村落,以及在这些村落外面,开垦出来的,稀稀拉拉的一些田地。

虽然看上去,还是很原始、很蛮荒,但已经有了几分文明气息了。

只要坚持下去,持续开发个几年十几年,在经历两三代人的生养,这就是一处合格的鱼米之乡,钱粮产地了。

青州那边大片的熟地,都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

豫州这边,只是在遵循着这个脚步,慢慢前进罢了。

视察了一圈阳夏郡的移民工作后,对于移民适合当地官府工作很满意的陆渊,心满意足的返回的大营,然后就召开了军事会议。

这次出征,目的是为了击败四国,夺取整个豫州。

巡视一下移民工作,不过顺带罢了。

战争,才是主要目的。

不过就跟移民,也要分批次,分情况,分策略一样。

这第四次北伐该如何打,也是一个极讲谋略的事情。

豫州四国猜的不错,这是陆渊北伐,就五百万大军,先天宗师也就一百人。

整体数字,与对面估算的差不多。

相较于此前三次北伐来说,规模方面,可以称得上寒酸了。

所以如何用好这捉襟见肘的兵力,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就成了楚国必须考虑的事情。

而在综合了皇城司,从四国那边,探知的各方面情报后,陆渊最后定下了强干弱枝,不管几路来,只往一路去的策略。

即,直往四国最薄弱的一环攻去,先消灭一个敌人,在它们打造的这个豫州铁璧防线上,取得一个突破口。

然后以此为基点,不断扩张,最终滚雪球一样,形成对四国的碾压,彻底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为此,陆渊将手中的五百万大军,分成了四路行营。

一路是唐国行营,有一百万大军,十位先天,总管黄云。目标是从青平郡那边,进攻唐国占据的豫州之地。

主要敌人,为唐国本土的百万大军。

一路是西面行营,有一百万大军,十位先天,总管黄庆。目标是从胶东郡那边,进攻郑国占据的豫州之地。

主要敌人,为唐国派遣而出,协助郑国防守的八十万兵马。

一路是南面行营,有一百万大军,十位先天,总管青云子。目标是从仙云郡那边,进攻晋国战据的豫州之地。

主要敌人,为晋国所有的一百万大军。

剩下最后一路,则是陆渊率领的中路主力大军,这里有两百万兵马,七十位先天。目标只是从阳夏郡这边,直接从豫州南面,进攻郑国。

主要敌人,就是郑国的七十万大军。

嗯,从这些兵力分布看,其实就很浅显了。

陆渊用三路偏师行营,用于牵制唐晋二国。

而自己率领的主力,则聚集力量,主要是先天宗师代表的高级战力,对郑国进行防御的战线进行突破,形成破局效应,打破这四国铁壁。

“我倒要看看,面对我七十位先天一击,小小郑国,拿什么来抗?”

前线战场上,陆渊望着对面修筑的极为坚固的郑国要塞,眼中露出一丝蔑视。

随后,大手一挥,便下令攻城。

伴随着一声苍凉的号角响起。

身后楚军大阵中,战鼓声雷动,一片片黄色潮流,开始向着要塞逼近。

而在这潮流之中,一位位已经隐藏好身份的先天宗师,也随着大军行动。

致命杀招,已然发动。

不动则已,动则必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