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加起来,消灭了徐国将近两百万兵马,十九位先天宗师,几乎一举消灭了徐国六成的军事潜力。
徐国方面,虽然在大战的后期,通过紧急迁徙,往河北徐州本土,又迁回了差不多一百万左右的百姓,还有一百五十万左右的大军。
但即便算上这些人,整个徐国徐州,人口总数加起来,也就刚刚一千一百万人,堪堪保证了霸国标准线而已。
不过得益于撤离的兵马较多,徐国国中的成年男丁,数目还是不错的,人口结构颇为合理,算是元气犹在。
若是再行动员,按照户出一丁计算,徐国还可再出两百万兵马,加上逃回去的十七位先天宗师。
徐国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其处在大河之北,堪称楚国心腹之患了。
好在经过青州惨败,徐国不仅丢了大半兵马和人口,就连国中本土,也因为几次救援青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今年整个神武四十三年,徐国都是在战争动员之中度过的,国中进行的耕种生产,堪称寥寥。
之所以能一直支撑下去,是和楚国一般,靠的还是往年积蓄,这才勉强供应住了大军消耗。
但楚国休养了三十年,打到现在也精疲力尽,不得不缩减兵马,主动控制战争规模,好节省钱粮。
徐国连年战争,此前两年,又拼了命的输送钱粮,支援梁国。
今年自己又这么一番折腾,就是有再大家底,也扛不住了。
因此按照皇城司送来的情报,陆渊与国内众臣,经过商讨分析后,基本就已经确定。
按照三年耕种,就有一年积蓄的标准来看。
徐国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有大军出动一年的钱粮积蓄。
但徐国这次迁回了大量河南百姓,人口超过百万人。
这些人的安置,又要耗费大量钱粮,这又是一个不断放血的项目。
所以最少五年之内,徐国是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外进行干涉了。
对于北边徐州的威胁,楚国可以暂且放下,留待扫平豫州之敌后,再行处理。
不过谨慎起见,在结束了伐徐之战后,陆渊还是在徐国原本占有的青州三郡上面,留下了六十万大军,设立了一个徐州行营,行营总管为青阳子,还给他配置了九位先天作为部下。
从这个行营名字就能看出,这路行营应对的敌人,就是北边的徐国。
有六十万大军,十位先天在,靠着大河天险,还有此前梁国、徐国留下的一系列重城防线,哪怕徐国倾力来攻,徐州行营也足可以抵御了。
而且除此之外,东平、乐安、青平三郡,再夺取下来,并且稳定之后,陆渊也开始陆续往这三郡派遣官员,建立各级官府,还有地方的郡府县兵民团制度了。
等三级地方兵和地方民团搭建完成,每军地方,最少也能有三万兵马和一位先天坐镇。
这些人加起来,又是十万兵马和三位先天。
青阳子统管徐州行营,在敌国入侵的时候,也有权调用这些地方兵马,实力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有这双重保险在,北面徐国的威胁,就进一步被减轻了。
因此,做好了这些布防后,陆渊也率着大军,开始返回大梁帝都,在冬季到来前,结束了这次北伐。
楚国第三次北伐,至此,宣告落幕。
……
返回了大梁之后,陆渊也没能得歇。
北伐之后,楚国取得了大量成果,与之而来的,自然是大量的事务,接踵而至,急待他这位皇帝处理。
首先,最重要的,自然是北伐俘获的大量俘虏,还有投降的那些杂牌军的处理。
这是楚国灭梁败徐,取得了空前辉煌的胜利。
胜利之下,则是高达一百七十万的梁国俘虏降卒,以及高达一百二十万左右的徐军俘虏降卒。
这总计加起来,将近三百万人的俘虏降卒,已经成了青州境内,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跟个火药桶一样,不妥善处理,很可能会爆炸。
楚国这边,也没太多的钱粮,去养活这三百万人。
现在随着梁国灭亡,徐军败退,楚国在九州地界上,唯一的敌人就只剩下豫州四国了。
这股敌人实力虽强,但相较起前三次北伐,楚国面对的敌人来说,却也算不得什么。
毕竟,这四国相加,总人口不过六七千万,极限征丁下,能动用的兵马最多一千万人,而且还不可能持久。
正常状态,哪怕是战时,四国兵力,也只维持在四五百万人而已。
至于先天宗师,四国全部加起来,也就在六十人左右。
对付这个敌人,虽然有些棘手,但也算不得多难。
在来年战争中,陆渊没打算在豫州战场上,投入太多兵力资源。
五百万兵马,以及一百个先天,就是第四次北伐的总兵力了。
这也是楚国打了三年战后,国中后勤物资,所能支撑的最大兵力数目了。
是的,这次北伐,楚国打算走精锐路线,打算以质压人。
以楚国优中选优挑出来的五百万精锐,还有掺杂的大量分身的楚国强大先天,哪怕只是面对同等兵力规模的豫州四国,相信也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反正陆渊是不信,对方四国拼凑出来的杂牌军,能挡得住自己集天下之力,所凑出的精锐。
而打算走质量路线的话,之前那些炮灰手段,自然就用不上了。
正好。
如今梁国被灭了,徐国也被赶回了徐州本土,青州范围内再无敌手。
在这片地界上,楚国也可以安心发育,恢复饱受战争摧残的地方府县了。
尤其是梁国故地,梁国已灭,原本梁国境内的梁国百姓,如今也成了楚人,是陆渊治下子民。
这种情况下,再像此前梁国还在的时候,把梁人当做炮灰来使用,就有些不合适了。
现在已经没了梁人,只有楚人。
陆渊把原本的梁人,现在的楚人,当做炮灰,损耗的是自己的力量。
而且把那些梁人俘虏消耗干净了,就等于楚国现有青州地方上,最后一批精华人口,被他直接给摧残掉了。
这对于地方生产的恢复,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不利于青州日后的恢复治理。
同理,徐国俘虏那边,也是一样的道理。
徐国已经被赶回了徐州,其青州三郡内的三千万人口,也已经成了楚国子民。
而楚国这是俘虏的大量徐军,基本也就是出自这青州三郡。
这些人消耗干净了,死的可是楚国治下百姓的父子兄弟,损耗的是楚国的力量。
以前梁魏赵徐等国还在,为了取得战争胜利,陆渊对于付出日后地方潜力,用俘虏的人命来堆出胜利,自然是愿意的。
可现在诸国已灭,大战已经取胜,这种低效益、低收益的模式,当然不可取了。
因此,思考过后。
对于这次北伐俘获的三百万俘虏,还有此前几次北伐中,剩下的一些俘虏,总计五百万人,通通都被陆渊释放了。
让这些人返回家乡,在地方进行生产建设,所产出的价值,远大于五百万个纯消耗性的俘虏。
战争,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吧。
楚国养了这么多大军,当然不可能白费钱粮,现在正是用他们的时候。
至于那些被强征而来的百姓,哪怕名义上是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也远比不上真正的军队。
在地方生产耕种,才是他们的责任。
统一了青州,占据了三分之二中州的陆渊,此时思考事情的模式,已经朝着真正的九州之主而去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敌国的百姓,也是我的百姓。
哪怕此时不归于我,但等消灭了敌国后,自然也就归于我了。
此才为天子胸襟,王霸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