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7章 本土隐忧(2 / 2)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首页

国中两百万兵马,西南、岭南前线八城,后方十城,前后两道防线,已经用去了一百三十万兵马了。

国内二十一位先天,也有八位布置在了前线。

此时更是要再调派四位先天,安置在后方中心城池。

本土留守的兵马力量,超过六成,就被用在了这两处防线。

而剩下的兵马,又有五十万人,被派到了建安、临海、广陵三郡,在三郡长达万里的海疆上,进行布防,用以遏制海寇上岸。

说实在的。

这么长的海疆防线,只用六十万人防御,已经极其稀疏了。

上万里海疆,怎么也要上百万兵马防守,才算是稳固。

区区六十万人,楚国只是保证最基本的防守,也就是不让海寇能派出大部队上岸,能肆无忌惮的攻陷城池而已。

至于地方上的那些乡村镇子,也只能依靠当地的民团,让他们自求多福了。

在楚国大量兵力用在北伐的情况下,对于后方些许海寇小患,实在没有太多余力顾及。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事态不急剧恶化,在这本土沿海三郡,每郡都安排了两位先天,出任地方的都尉,以及沿海防御使。

这也算楚国对沿海诸郡,上的第二道保险了。

后面还有最后一道保险,也就是留在国内,由巴陵周青、孙思文、蓝彩儿三人,以及他们掌控的,坐镇巴陵的十万府县兵。

不过这是国中腹地,最后的一批机动力量了。

除非西南、岭南,和东部沿海,这三大防线战区,情况真的恶劣到难以应付。

不然他们三人,还有巴陵的兵马,是轻易绝不会动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西南、岭南区域,情况这么危急了。

周青也只是派了四位先天过去支援,而救援的兵马,还是让他们当地的城池自行筹措,缺额让当地屯民自己补充。

巴陵朝廷这边,则是没有派出一兵一卒。

非不想不原,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能为力而已。

对于国内的情况,作为内阁首相的孙思文,自然是清楚的。

所以两边商量合计了一会,他也认同了周青的布置安排,确定了这个救援提议。

不过同意之余,孙思文也做出保证。

“我会督促移民司那边,尽快迁移建安郡百姓,重点从沿海地区挑选。

如此沿海、乃至内陆诸多地区的居民少了,这些移民一走,建安郡还剩下居民的地方,就只有那几个进城府城了。

那里二十万守军,便只需负责建安郡的几个重要大城,防备压力大为缓解。

到时或许能抽出十万兵马来,用于支援岭南战事。”

建安郡一直人口不多,楚国刚到手时,还不到两百万人口,是真的地狭民寡。

哪怕经过这些年盛世发展,人口有所增长,但也才到了三百多万人而已。

现在经过陆渊决断,建安郡内将要迁走三百万左右的移民,剩下就只在该郡郡城,以及两座府城保留四十万人。

这些留下来的百姓将作为屯民,在当地开垦耕种,以供应这三个防御守军据点的消耗。

按照西南、岭南的旧例,四十万屯民,差不多可以十万守军的消耗。

所以当地多出来的十万兵马,在移民工作完成后,便可抽出空来,派往到其它地方了。

这对于本土兵力紧缺的现状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补充,能解决很多问题了。

孙思文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也是尽可能的提供帮助,没有拖后腿。

周青听到这话,也是大喜,当即笑道:“若能有此十万人,岭南当是没有问题了。”

孙思文也是抚须:“老夫也就只能在这些地方帮帮忙了,其它征战之事,还是要有赖大将军。”

当初陆渊与孙思文相识的时候,两人一个十七,一个二十四,相差七岁。

随后两人经历了大越隆庆最后十年的盛世,接着就是整个九年的弘道乱世,再到大楚开国,陆渊建号,直至如今,已是神武四十三年了。

不知不觉,就是整整六十二年过去。

放到民间,普通人家,已经繁衍了三四代人。

现在陆渊七十九岁,仙道修为凝聚四气,武道修为大宗师,寿元已是无限。

孙思文八十六岁,武道修为先天第一境,寿元大约还有六十余岁可活。

周青比陆渊小六岁,现在七十三,武道修为先天第一境,还能活将近八十年。

以凡人的眼光来看,三人其实都是高龄了。

若非孙思文有武道修为在身,先天延寿至一百五十年,凭他的情况,现在怕不是追随他的岳父崔长青,早就老死了。

但现在,他不仅没有老死,反倒依旧身强倍健,气血活力比那些十几岁的年轻人还要强,身体处在巅峰,半点也看不到老死的迹象。

足可见当初陆渊不惜代价,也要助这位好友练武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和重要。

这不仅是他挽回友谊,让自己往后漫长的岁月中,多一些回忆的记忆。

有孙思文这个值得信赖的好友在,更是让他能够安稳的率军北伐,不用担忧国内本土的安危。

不然换其他人坐镇内阁,陆渊还真不一定能毫无保留的信任。

君臣猜忌之下,楚国想放心扩张,可没现在这么轻松。

不过,虽然能多活个几十载,但先天的寿元极限,总归是有个定额的。

这位和陆渊相知相交的好友,也陪伴不了他长生仙路上几年了。

生老病死,漫漫长路。

以凡人之身,能走到极限者,又有几人?

独自己一人,寂兮寥兮!

唉……

……

楚国国内的隐忧,在孙思文和周青商讨出了办法,请示了监国的皇后蓝彩儿,很快便推行了下去。

等相应奏报,传到陆渊手中时,已过去半月了。

“海寇蛮夷,大举入境,岭南西南,已有数座重城被围,情况危急……”

陆渊看着手中的信件,眉头不由微皱。

北伐之时,为了保证各路大军的通讯稳定,以及尽最大力量,征讨北方群雄。

所以当时,他将所有的分身都带了出来,在国中没有留下一具。

国内坐镇的,都是些普通先天。

孙思文与他沟通,也是依靠从蕃人那边,获取的飞鹰传信。

自打蕃人归降后,楚国就获得了对方驯养飞鹰的技术,以及过往储备,手中飞鹰数量,一下暴增到三十余只。

只可惜,后来九州修士飞升,天地间最后一丝的灵气,也随之彻底断绝。

九州十域之中,大量依赖于灵气存活的各种神血异种,在没有了灵气供应之后,纷纷出现饥饿病变,开始大规模死亡。

像飞鹰这种有着神血异种血脉的半血异种,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很是死了一批。

后面也就是紧急抢救,通过筛选淘汰,自我退化,以及喂养神血灵丹稳定,这才保证了现有的飞鹰存量。

只是退化过后的飞鹰,再也做不到日行三千里,极限也就是日行千里了。

传讯速度方面,算是大大的被削弱了。

但一日能飞千里,在如今这么个社会,其实也算很快了。

靠着这些飞鹰,楚国便算有着在陆路驿站,水路飞船之外,新的空中通讯手段,补足了另一环缺失。

总的来说,依旧补益不小。

楚国本土内,也得益于此,让孙思文他们能够在路上驿道,被蛮夷截断的情况下。

依旧和前线那些重城据点,进行及时的沟通与联系。

不然你当南海等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了,里面的消息又是怎么传出来的?

还不是靠着飞鹰。

此时,陆渊能仅用半月时间,就得到万余里外的南边消息,也是靠着这个功臣。

这也让他对于当初,决心费大代价,保留下这么一支异种血脉的决定,颇为自得满意。

认为算是自己诸多投资中,收获较大的一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