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6章 扬州寇患(2 / 2)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首页

而且,你在移民司做两三年,等升了个一两级,再申请去中州,又能再升一两级。

这对于那些想要快速升官的人来说,更是一条捷径中的捷径。

这等前途摆在面前,不怪乎许多官员疯狂,拼了命也要挤进移民司。

现在这官员,听到孙诗文的嘉奖,有着先前功绩在,几乎等于预定了自己要升官了。

对于提拔自己的恩主,怎么可能不感谢。

“好了,不须与我说这些,我只看实际。你做的好,我就会提拔。”

孙思文对此,却是摆了摆手,他的性子,就不喜欢这些阿谀奉承。所以止住了此人话后,转而说道:“近来海寇蛮夷猖獗,不断登岸,深入我大楚腹地。

黔中郡、洞庭南部、建安郡等地,已经不断有官员上书,说境内出现了贼寇,地方府县兵难以制衡。

这些区域已经不安全了,为保大楚百姓无恙,你们尽快办好移民之事,让百姓从这些危险之地迁走,免得遭了贼寇祸害。”

“是,下官知晓,回去后就和同僚上司商议,定尽快办妥此事。”

移民司官员行礼,应了下来。

“嗯,既如此,你下去吧。”孙思文点了点头。

“下官告退。”

这人退下。

孙思文继续观望了一会人流,心中念着南方发来的奏报,却是怎么想怎么觉得不放心。

思来想去,还是感觉要找人商量商量应对策略。

于是也下了城楼,朝着城中大将军官邸而去。

当初陆渊北伐,除了带走了大量精兵强将外,对于后方的扬州本土,也做出了安排。

其中国内政务,皆有左丞相孙思文决断。

国内军务,则由大将军周青决断。

两人有无法决定的事情,则请示坐镇国都的皇后蓝采儿,由这位国母决断。

三人皆是陆渊亲信,能力才干皆有,有他们在后方坐镇,足以让他安心了。

坐着马车,行了小半时辰,在护卫带领下,大将军府很快就到了。

此前早有人提前去传信,所以等孙思文抵达的时候,周青已经一脸笑容的过来迎接了。

“孙相。”

作为师尊的好友,自己年少时教导过自己的前辈,周青对于孙思文,一直是当做师长来尊敬的。

当初三人在常宁县居住的那些年里,更是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彼此间的情谊,那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这些年,虽然大家跟着陆渊,个个高升,分别成了军政两系的最高首脑。

但两人关系依旧如同往昔,甚至还更深厚了。

将相和,君臣相得,楚国正常的生态,这些年也是被广为流传,成为天下传诵的佳话了。

“大将军。”

孙思文看着自己这个越来越杰出的后辈,将对方当成弟子的他,也忍不住露出笑容:“这次来找大将军,是想商量商量南方海寇上岸之事。”

打过招呼后,两人进了大将军府,在路上,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周青听了,也笑着道:“巧了,我也刚好想找孙相,商量一下出兵岭南,镇压海寇蛮夷的事情。”

孙思文略有惊讶:“那不知大将军有何谋略?”

周青沉吟道:“岭南、西南之地,虽撤走了大量百姓,把他们移民中州。可陛下对于这些区域,却也没放弃。

在两地上,各郡的郡城,以及一些重要的关隘城池,都还保留了驻军,并留下了一部分百姓生产屯垦,用以供应军需。

所以有这些重城据点在,便遏制住了海寇大肆深入我大楚腹地的趋势,令的他们在拔除这些城池据点前,不敢过于深入内陆。

这足可见陛下当初力排众议,坚持保留这些城池据点的先见之明了。”

周青向北拱了拱手,脸上满是钦佩。

当初陆渊移民走,对于西南岭南之地,要不要跟着废弃,可是在国内掀起了一番论战的。

不少人认为,百姓都迁走了,那么一片荒废的两大区域,变没了丝毫价值。

在那里屯兵留守,不仅耗费钱粮,还容易成为孤军,使大军失陷于蛮夷之中。

要不是陆渊力排众议,以皇帝的威严,强行推行这事,在南方保留下了那些城池据点。

那今日南方局势,可就真的难以应对收拾了。

不过相比于周青认为的,是陆渊有着先见之明。

实际的情况,与此其实稍有偏差。

当初陆渊之所以,一定要保留这些区域,主要还是舍不得岭南西南之地,带来的大量气运。

整个西南、岭南,加起来可是有八郡多的地盘,如此大的区域,所能提供的气运,那是非常之多的。

要是一下子全都丢了,几乎能让陆渊现有气运,削去两成。

这么大的损失,他当然不愿意接受。

因此为了发挥这些地盘带来的气运,他宁愿拼着钱粮消耗多一点,风险大一点,也要在岭南各个大城重镇,留下驻军百姓。

以在名义上,保持对这些区域的统治,用以搜刮气运。

谁曾想,当初为了气运的一意孤行,此时竟阴差阳错,插柳成荫,取得了出乎想象的作用。

这也是意外收获了。

不过在外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私心,而是陛下英明神武,更印证了皇帝的目光深远,让人越发钦佩敬畏。

“当初陛下要求,在南方每个郡城国都,最少留驻五万兵马,同时保留二十万百姓在当地,作为屯垦之需。

岭南西南共有十八国之地,加起来也就是十八处郡城国都,按照这个要求,便共驻兵九十万,有屯民三百六十万人。

这十八个据点中,南方最前线的南海郡南海城、郁林郡玉林城、九真郡宋平城、大理国都、南诏国都、宋国国都、富川国都、蓝诏国都等八城。

则皆有一名先天大将坐镇,并且多安排了十万兵马驻守。

屯民也相应的多了二十万人。

而现在遭到海寇蛮夷冲击的,也正是这八座前线大城。

南方众多据点,守军皆出自屯民,他们守备城池,就等同于保卫家园,故而必命死战,绝不会畏战退缩。

军心士气方面,还是可以保证的。

同时屯民之中,还有不少闲余青壮。

这些人,近两年也加强了训练,习得了武艺战阵,拉出来,也是可堪一用的。

以前线上,一城四十万屯民来算,按户出一丁来计,除去五万守军外,每城还能多得三万兵力,这力量就更丰厚了。

以一员先天,八万兵马,防备一座大城。

哪怕敌人三五十万人马来攻,怎么也能坚守两三月,保证城池不陷落的。

而且前线八城,彼此呼应,互为犄角,一城有难,周边各城都能赶来支援。

此种情况下,想要攻陷,就更难了。

短期内,前线八城,是绝无问题的。”

周青先分析了一番局势,听他徐徐讲述,本来还有些担忧的孙思文,也放心了不少。

然后听他继续讲了下去。

“不过海寇蛮夷入境,日益猖獗,贼人的兵马声势,也越发浩大。

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出现中州之地那样,巨兵百万攻一城的情况。

这样布置,应对的是以前局面,现在肯定是会力有不殆了。”

周青并没盲目乐观,而是在看到了南方剧烈变化的局势后,作出了改变:“所以我决定,从那前线八城后面的剩下十座据点中,各自再抽掉三万兵马出来,用于补充到前线八城,以丰厚这些前线城池的兵力。

至于这些城池缺损的兵力,则由地方屯民补上。

虽然那些屯民亦兵亦农,战力不如脱产的府县兵,但只是守城的话,有保卫家园的信念加持,也勉强足够了。

而国内后方留守的先天宗师中,再抽调出五人来,安排到前线最为紧要的五座大城,以强实顶层力量。

另外,在西南、岭南两大区域,再在后方十城之中,挑选出四座城池来,由国内在分派四位先天大将,前往镇守。

这样当有敌人渗透到后方来时,便可由这四个据点先天大将,出兵清剿。

前线危急时,也能有先天领兵支援,解一时之厄。

若是前线还无法解决,有着这些缓冲,也足以让处在国内的我们及时作出反应,抽掉更多兵马援军,敢去救援了。”

周青缓缓说着自己方略。